1987年,《紅樓夢》一經播出,萬人空巷。
極具考究的服道化,形神兼備的演員,
如夢如幻的取景,讓觀眾看到了屬于東方的視覺盛宴。
在眼花繚亂的眾多角色里,
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
尤其讓觀眾印象深刻且十分喜愛。
媒體們甚至這麼評價陳曉旭扮演的林黛玉:
「天上掉下了一個林妹妹。」
一晃36年過去了,
《紅樓夢》被翻拍過許多版本,
但是陳曉旭的林黛玉,
卻一直是不可超越的經典。
可奇怪的是,導演王扶林卻這麼說,
「陳曉旭不夠漂亮,演技也不好,
但有一點最特別。」
他究竟為什麼這麼說?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揭曉,
87版《紅樓夢》的台前幕后。
01 備受爭議的角色選取
上個世紀80年代,
王扶林看到英國莎士比亞的名著先后被搬上熒屏,
他就萌生了也把《紅樓夢》影視化的念頭。
這個提議歷經曲折,
終于得到了央視制作中心的認可,
王扶林也被任命為《紅樓夢》導演。
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這部名著,
他申請辭去演播職務,專心在家研讀原著。
與此同時,他還邀請了,
包括沈從文、曹禺、周汝昌、吳世昌等紅學頂流,
參與《紅樓夢》的劇本創作。
多年后,王扶林回憶起這段時光,
「那時每天都像踩著地雷,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
劇本成型后便開始選角。
王扶林看了一圈國內業已成名的演員,
發現他們大多數已經超過了25歲,
不符合原著里13、14歲的年紀。
于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全國海選。
這個決定一出來,立即遭到業內的質疑,
畢竟啟用明星能夠保證一定的收視率。
面對外界的爭議,王扶林頂住壓力全方位搜羅海選演員。
選角的工作組們,
有時候在街上看到一個合適的人都不放過。
飾演迎春的演員是汽修廠工人,
妙玉是北京皮鞋廠臨時工,元淳是業務員。
在王扶林心中合適是衡量演員的最佳標準。
林黛玉作為《紅樓夢》的核心女主,
也是經過了千挑萬選,
應聘信件更是多達上萬封。
王扶林就是在堆積如山的信件里,
發現了很特別的陳曉旭。
之前,陳曉旭給導演寄去了一張照片和一首小詩。
「我是一朵柳絮,長在美麗的春天里,
因為父母過早地把我遺棄,我便和春風結成了知己。」
憂郁典雅的氣質,加上凄婉哀怨的詩,
讓王扶林一下子記住了陳曉旭。
他打電話通知她來北京面試。
陳曉旭接到電話后既驚喜又擔憂,
因為17歲的她還沒有出過遠門。
男友畢彥君用激將法激她:
「為了夢想去試一試的勇氣,你難道都沒有嗎?」
陳曉旭聽了果然很有效果,
勇氣倍增,即刻出發前往北京。
02 陳曉旭不漂亮,演技也不好
去面試的那一天,
陳曉旭穿著淡綠色長裙,
打著一把傘,像極了《丁香》里的小美人。
王扶林把她請進自己的辦公室。
一番聊下來,導演非常驚訝,
她對《紅樓夢》的深刻理解。
但是又覺得有些遺憾,
因為陳曉旭離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有些差距。
于是他讓陳曉旭先回去等消息。
回去之后,左盼右盼盼還沒有消息,
正當陳曉旭以為沒戲時,終于等了劇組電話。
劇組邀請她去培訓,
言外之意就是,林黛玉的角色還沒有定,
到時誰勝出了,才能最終確定下來。
到了北京劇組后陳曉旭驚訝發現,
林黛玉的候選人多打六七人!
她們一個個清艷美麗,氣質不俗,
有些已經是台柱子,
有些是戲曲世家出身,
有些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這麼一圈看下來,
王扶林更覺得陳曉旭「實在普通」。
這些演員進入培訓后,
每天的課程安排得很滿。
琴棋書畫要學,紅學專家的課也要聽。
王扶林的目的就是讓這些演員融入角色里。
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和篩選,
許多演員為了能夠留在劇組,
接受劇組的調配: 劇組讓演什麼,他們就演什麼。
比如鄧婕,從一開始的尤三姐,
到丫鬟平兒,再到最后的王熙鳳,
只要導演指派,她可以接受任何調劑。
別的劇組都是導演定角色,
王扶林一反常態,先讓演員自己選角色。
他跑去問陳曉旭:
「如果不演林黛玉,你覺得可以演什麼角色?」
陳曉旭篤定地答道:
「如果我去演了其他角色,
觀眾會說林黛玉去演了別的角色。」
王扶林一聽,這姑娘性格實在是倔,
這倒是和林黛玉的性子很像。
王扶林就暫時將她列為了,
扮演林黛玉的第一候選人。
不過還是有些缺憾,
陳曉旭不夠漂亮,演技也不好,
只因為同劇組的女演員太優秀了。
其實劇組一開始默認的林黛玉人選是張蕾。
然而,張蕾美是美,但長相過于艷麗,
氣質偏[少.婦],而且年齡偏大。
經過一番討論后,
王扶林最終讓張蕾出演了秦可卿。
另一個顏值兼備的女演員張靜林,
曾經也一度被王扶林看好。
張靜林比陳曉旭漂亮很多,
出身書香門第之家,
自幼學習京劇,表演經驗豐富。
但美中不足的是,
她的骨架和臉型偏大,
和原著中弱柳扶風的林黛玉有些出入。
細細對比了一番后,
王扶林最終敲定陳曉旭飾演林黛玉。
多年后,87版《紅樓夢》成為了經典,
王扶林談起陳曉旭時,
他說陳曉旭飾演林黛玉最好的一點是,
「她是最合適的。」
雖不夠漂亮,但憂郁倔強的氣質像極了林黛玉;
演技也不夠好,但勝在與原著角色貼近。
開拍后,當化好妝的陳曉旭出現在鏡頭前,
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兩道彎彎的柳眉,一雙含淚的杏眼,
這不就是林黛玉本人嗎?
03 慢工出細活,成就一代經典
1987年,拍攝了5年的《紅樓夢》播出后反響空前。
許多觀眾都跟隨著劇里的人物哭哭笑笑。
世人只知道這部劇拍了5年,
卻不知道它背后藏著多少人的艱辛汗水。
為了還原出原著里的景觀,劇組全國四處取景,
從蘇州、上海、河北、北京再到哈爾濱,
只要是能夠還原原著的,
劇組不辭辛苦,
在沒有區間車、動車的年代,千里奔赴。
秦可卿出殯的場面,
劇組花費半個月搭建場景,
并且精心設計了轎子的排列,
馬隊怎麼走、主要人物怎麼登場等等。
為了還原原著中的那些古玩,
蘇州刺繡研究所的專家,
把所中珍藏的乾隆年間木版桃花塢年畫,
康熙、乾隆年間的繡品、賬沿,衣裙、荷包等都拿了出來。
那時候,攝像機沒有那麼先進,
在東北零下30度拍攝時,
機子拍攝20多分鐘就得回屋內「取暖」,
作為攝像師的李宗耀常常跑進跑出,累得滿頭大汗。
諸如此類的事情,
在87版的《紅樓夢》里不勝枚舉。
從拍攝前期的原著研讀、劇本再創作,
再到拍攝中劇組慢工出細活的嚴謹態度,
最終呈現給了觀眾一部曠世經典之作。
作者:墨墨 編輯:小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