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 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王爾德說:「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
這世間,果然如此。
因為大多無趣,所以很是向往。
當一個有趣的靈魂出現時,便會聚焦大多數人的目光。
譬如,洪晃。
她被紐約時報稱為「時尚女魔頭」,她還被國內媒體稱為「名門痞女」。
她從來都是「標新立異」,不會迎合世人的目光。
她從來都是「我行我素」,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2023年,洪晃已經60歲了,雖已到耳順之年,但她依然生活得瀟瀟灑灑。
正如她近些日子所發的動態,都是以「不修邊幅」的素面形象出鏡,美其名曰 :「不會抖,沒顏值,您湊合看。」
作為女人,難道她不愛美嗎?
并非如此。
只是,相比愛美,她更看重自己的「感覺」。
而觀眾們,也都認可。
認可她,敢于打破桎梏的勇氣。
羨慕她,肆意灑脫的生活。
1
洪晃,本不叫洪晃。
當初,她的外公為她取名為「冕」。
只是,外公的字跡太過豪放,工作人員為她上戶口時,將「冕」字看成了「晃」。
于是,「洪冕」變成了「洪晃」。
她也就這樣開始了非「冕」而「晃」的一生。
洪晃出生于1961年,出生地為北京史家胡同51號。
雖然她不愿意承認,但她的的確確是名門之后。
無論她自小成長的環境地點,還是她的家庭親人,都可謂是「名門」。
首先,說一下她的成長地——「史家胡同」。
老北京人形容胡同有句這樣的諺語:「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沒名的胡同似牛毛。」
史家胡同,應屬于那三百六中的一個。
這條全長僅726米的小小胡同里,曾居住過很多名人。
諸如民國才女凌叔華,她曾居住在史家胡同24號;諸如傅作義將軍,曾居住在史家胡同47號;再如總理夫人鄧穎超,她曾居住在史家胡同53號....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高官名流曾居住于此,可謂是一步一歷史。
基于此,老北京人形容這條胡同「一條胡同,半個中國」。
其次,再來說一下洪晃的親人。
她的家中,最為有名的應是她的外公——章士釗。
這位老爺子,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名的愛國民主人士。
自1881年出生,至1973年去世。
縱觀其一生,可謂是轟轟烈烈。
若要編撰史書,他的名字必然在其上。
再來,便要屬洪晃的母親——章含之。
若說名媛,章含之應是真正的名媛。
她漂亮且聰穎,在那個風云際會的年代, 冠諸于她身上的標簽可謂十分「顯赫」。
她是著名的外交家,在上世紀70年代,被贊譽為「外交五朵金花」之一。
除此之外,因英語能力出眾,她還曾擔任毛主席的英語老師。
相對而言,洪晃的生父洪君彥名氣要小一些。
但即便如此,洪君彥亦是北京大學教授,在北大任教長達40年。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生活的富足自不必多說。
在那個溫飽仍成問題的年代,她的家中常常肉香飄滿院。
只是,相比物質生活的富足,對洪晃而言,更重要的應當是精神世界的塑造。
她所處的環境,所在的家庭,即是她最早的文化啟蒙。
起點之高,眼界之寬廣,就已打敗了99%的人。
只是,若說她的幼時生活是多麼幸福,卻也并不一定。
因為,洪君彥和章含之的婚姻是不幸福的。
作為他們的女兒,她很多次地看到父母的爭吵、摔打、冷戰。
最后,也見證了父母婚姻的消亡。
那一年,洪晃才12歲。
時光荏苒,當時間來到2022年。
那一次,洪晃在參加節目時,曾分享年少時的家庭記憶。
她說 :「小時候,我爸我媽感情不好,我完全有感覺,我雖然不知道失婚是什麼事,但我知道那絕不是一件好事。這種感覺,讓我在十歲到十二歲的時候一直過著極其焦慮的生活。」
父母離異,洪晃的內心無疑是難受的。
一來,是因為自己即將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
二來,是因為她并不希望同學知道自己的父母失婚。
畢竟,在當時年代,失婚絕對是一件脫離主流的事兒。
父母的失婚,對洪晃影響很深,她無法釋懷,對父母有諸多抱怨。
直到她的父親說了一席話,她才最終放下。
「你的人生,為什麼要因我們的離異而受到影響?你自己去走自己的路,活你自己的一輩子。」
去走自己的路,活你自己的一輩子。
父親洪君彥的這句話,點醒了洪晃。
也成了洪晃的半生寫照。
2
1973年,在父母失婚3個月后,洪晃在母親的安排下,成為了中國第一批留美小學生。
年少的洪晃,就這樣來到了異國他鄉。
而她的人生,也因此有了極大的改變。
開學的第一天,洪晃為了給同學留一個好印象,特意精心打扮了一番。
锃亮的皮鞋,整齊的著裝,規規矩矩的小分頭,洪晃若是在國內,那必定是最靚的妞。
但那天,她的整體形象卻與周圍格格不入。
和洪晃的正式著裝不同,她的美國同學們穿著十分隨意。
甚至于,在洪晃看來,他們十分邋遢,所穿的衣服「破破爛爛」,如同「乞丐」。
不止于此,在洪晃看來,他們的行為舉止也頗為怪異。
不是見面就擊掌,就是豎起大拇指指東指西。
有意思的是,那一天的開學典禮上,還來了一位披頭散發的男人。
他抱著吉他,在台上演唱了十多分鐘。
台下的學生們也在這過程中,跟著搖頭晃腦,甚至狂吼。
自幼時起,洪晃所聽的一直是古典音樂。
這個男人的演唱,在她聽來,即是「哼哼唧唧,沒音沒調」。
美國同學的怪異舉止,也讓洪晃感到頗為恐怖。
但後來,洪晃知道了。
同學們所穿的是牛仔褲,而那個在台上唱歌的人是搖滾巨星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的女兒也在這所學校就讀,并且與洪晃同班。
洪晃說,自己大大咧咧的性格,就是在美國留學期間養成的。
而她自身的人生觀構建,亦與留美經歷密切相關。
這一點,從洪晃曾講述的幾件事兒中就可窺見一二。
美術課堂上,洪晃看到一位同學的畫極美,于是對比著臨摹。
不料,她的舉動竟惹惱了這位同學。
她非常生氣,認為她這是抄襲,任洪晃如何解釋也無動于衷,最終告訴了老師。
洪晃向老師解釋,在我們國內的美術課堂,老師會讓學生臨摹優秀的作品,以提高作畫水平。
但老師對洪晃的告誡是,即便你畫畫水平再差也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創意」。
還有一次,歷史課堂上,老師布置了一道題目。
洪晃記得,這位老師曾經寫過一本書,書上有對此題目的解答。
于是,她到圖書館找到那本書,按照老師的觀點進行了闡述。
按理說,這就相當于標準答案了,卻沒想到,老師卻給洪晃評了一個不及格。
理由就如同美術老師那般,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觀點。
美國的「創新」教育,徹底打開了洪晃的腦洞。
她知道了,原來在東方文化之外,還有一種西方文化。
前者教她走中道,走光明大道;后者教她創新,教她出奇,教她打開腦洞,打開束縛。
如同陰陽一般,互補。
守正出奇。
3
洪晃的人生,是光明的,也是創新的。
但是,綜觀其半生,相對中道,她更偏向于創新。
事業如是,感情亦如是。
咱們先從事業說起。
上世紀80年代,洪晃學業有成回國,因有留學背景,英語水平極高,于是選擇到外企工作。
在那個年代,國人的工資水平極低,老北京人的平均薪資亦不過700元,但洪晃每月卻已拿到7000美元的薪資。
換算成人民幣,一年的薪水已經達到60萬以上。
那可是80年代,如此收入,令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
但就是這般高薪的工作,洪晃干了六七年之后,覺得無趣,竟就直接辭職,變換賽道,進入了媒體出版行業。
在那些年間,洪晃創辦了《I LOOK》、《樂》雜志,其中,前者是當時最火的女性時尚雜志,銷量斐然。
也正是因為她時尚媒體人的身份,所以才會被外媒所熟知,并將其稱為「時尚女魔頭」。
後來,到了千禧年間,因談話類節目大火,洪晃在辦雜志之余,又推出了一檔節目《大人在說話》。
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后,為了更迅捷地輸出自己的觀點,洪晃又開通了屬于自己的博客。
當時,她的博客點擊量過億,屬于博客時代最火的名人之一。
再後來,是微博。她擁有將近1400萬的粉絲。
再到如今,是抖音。她的粉絲亦有280萬。
為外企工作時,洪晃二十幾歲;
創辦雜志時,洪晃三十幾歲;
博客時代,再到微博,洪晃四十幾歲;
現在,洪晃已經六十歲了。
她依然走在時代的潮流之巔。
她從來都是喜歡創新的人,愿意在時代的變化中,擁抱變化。
這一點,只有敢于求變,敢于創新,并且接受創新的人,才能做到。
4
對于感情,洪晃亦敢于求變。
綜觀其半生,她一共有過四段婚姻。
其中,最短暫的是第一段和第三段,最為人所熟知的是第二段,而對洪晃而言最重要的當屬最后一段。
第一段是在留學期間,那一年,她上大三。
洪晃的男友是一位美國律師,名為安德魯。
有段時間,她因有事需要回國,而安德魯因為對中國十分好奇,想要一同前去,但很難成行。
因為,當時國內對外籍人士入境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定。
為了能夠一同回國,于是,二人選擇結婚。
在這段婚姻中,或許有愛情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年輕人的草率,所以僅延續了短短兩年時間。
最為有名的第二段婚姻,洪晃是與大導演陳凱歌。
若說,洪晃與安德魯的結合是草率。
那麼,與陳凱歌的結合,在后期看來,則是「無奈」。
那是在1984年,陳凱歌執導的《黃土地》正在上映。
作為第一代海歸回國的洪晃,在留美期間,看的都是美國大片,或是歐洲的藝術片,當她看到這部與往日所看電影絕不相同的《黃土地》時,一下子就被影片中的蒼涼深邃所擊中。
後來,經朋友介紹,她認識了陳凱歌。
可想而知,有才情的陳凱歌,對于洪晃而言,有多麼大的吸引力。
正如洪晃後來回憶這段感情時所說,「當時剛回國,總覺得做生意是糙人做的,總想著跟藝術沾點邊,即便自己不搞藝術,也得找個干藝術的。」
就這樣,洪晃和陳凱歌相戀并結婚了。
他們結婚時,正處于陳凱歌的事業低谷期。
1988年,陳凱歌帶著電影《孩子王》前往參加戛納電影節,卻沒想到,這部作品竟被外媒評為「金鬧鐘獎」,意為令人看后最昏昏欲睡的影片。
對于陳凱歌而言,這是一個莫大的羞辱。
在那段難捱的歲月里,洪晃一直陪伴在陳凱歌身邊。
但令人唏噓的是,二人相伴于微末,但分手卻在他最如日中天之時。
1993年,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一經上映,萬人空巷,更摘得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 一雪當初「金鬧鐘獎」之恥。
就在這時,洪晃做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
她選擇與陳凱歌失婚。
至于原因,很簡單。
正如洪晃後來接受采訪時所說, 「你就突然間發現,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女人都喜歡他。我就暈菜了,因為我從來沒有要去搶一個東西,我的教養和我的教育,(不允許我這麼做)。」
當主持人問他,你有過潑婦的行為嗎?
洪晃的回答是, 「沒有過潑婦的行為,但你要知道,就是有潑婦的欲望的話,對我來講,也是一個特別大的心理發現。就說我怎麼會想潑你一臉水,這不是我呀,然后你就會發現,我到最后為什麼離開這個婚姻,因為我就覺得,他會把我最惡劣的一面帶出來。」
當洪晃發現,自己繼續與陳凱歌在一起,會丟失自我時,她選擇了與之分手。
十分決絕。
後來,她曾與一位法國外交官彭賽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
而后,便是當下,她與室內設計師楊曉平的結合。
時至今日,他們依然在一起,住在城郊的一個村落,很是幸福。
對于她而言,楊曉平應是她后半生最重要的男人。
正如她自己所說,和楊曉平在一起很舒服。
這是她感情生活中最理想的狀態。
結語:
2002年4月,洪晃參加外公章士釗的銅像落成儀式。
現場,除了她的母親章含之外,還有許多文化名流。
作為章士釗的后人,也作為當時已極有名氣的媒體人,洪晃被推到台上發表感言。
在她的發言中,有這麼一句話,令人感受頗深。
她說, 「我不希望繼承他,而是希望自己能夠創新,走出屬于自己的路。」
事實證明,她確實做到了。
她一直走在獨屬于她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最后,對洪晃的人生做一個總結吧。
我認為,這句話十分貼切:
所謂人生大道,守正出奇,亦是前程萬里。
洪晃在《我的非正常生活》中寫道, 「教育的價值是被教育的人能夠問為什麼,能夠獨立的找到答案,能夠有自己的觀點。」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