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的一天,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徐長青站在發掘出土的47具棺木旁邊。
看著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從黑色的尸骨上取下了一塊像花朵一樣的綠色結晶,心情非常激動。
他已經可以想象到,這次考古發掘的成果一經公開,會讓多少歷史重新改寫!
不論是我國最早、數量最多的「一坑多棺」型墓葬,還是中國最早的織錦實物。
或是中國南方酸性土壤首次發現的先秦時期的人體大腦組織。
圖1 靖安東周大墓
再或者是幾十名少女殉葬的奇特葬俗。
隨便一個發現,都能入選本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座墓葬,就是江西省靖安縣李洲坳的東周大墓。
而關于它的故事,還要從發現它的半年前說起。
2006年12月29日晚,徐長青剛剛結束一天的工作,忽然接到江西省文物局打來的電話。
說是宜春市靖安縣發生了一起盜墓案件,要他第二天趕過去處理。
第二天早上,當地博物館派車來接。
來人向徐長青介紹了基本情況,是盜墓賊挖了個盜洞,還把棺材板的碎片挖出來了。
徐長青心想,埋得比較淺,可能是明清墓葬,估計不會有太大價值。
圖2 墓坑遠景
到達現場后,徐長青發現,這是一個緊挨著公路的小山包。
有十幾米高,上面留著盜洞,地上有盜墓賊留下的小塊棺木,一些絲織品碎片。
還有高等級墓葬常見的白膏泥。
通過仔細觀察土層,徐長青改變了之前的看法。
這里不是什麼明清墓葬,而應該是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的大墓。
山包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墓葬的封土。
這麼大規模的墓葬,在江西還是第一次發現!
在靖安縣公安局的努力下,盜墓案很快告破。
2007年元旦,幾個盜墓賊就被抓獲。
原來在2006年,這里新修了一條公路。
圖3 棺木
公路邊的排水渠切開了小山包邊緣,露出了分層堆積的土層。
公路施工人員雖然不懂這些,但路過的盜墓賊卻發現了這個情況。
他們料定這里有座大墓,于是趁著夜里大肆挖掘。
從盜墓賊手里追繳回的文物包括紡織品,和棺木上鋸下來的彩繪。
考古專家據此分析,這是一座春秋時期的墓葬。
從靖安縣的地理位置來看,春秋時期這里屬于吳楚交界,這里埋葬的可能是楚國貴族。
經過上報,李洲坳考古隊很快成立。
于2007年元月6日到達發掘工地,開始了對這座墓葬的發掘工作。
圖4 測量挖掘
為了掌握更多信息,徐長青在正式發掘前,專門去了趟當地看守所,向盜墓賊了解情況。
盜墓賊說,墓他們打開了,一共開了三口棺。
徐長青覺得很奇怪,心想這些人是不是搞錯了。
按理說東周時期國君和貴族普遍采用的是大型棺槨墓。
棺就是棺材,棺外是木頭做的巨大的槨,用來放置殉葬物品。
南方的楚人還會把槨分成幾個方格,即邊廂、頭廂等。
通常,一座棺槨墓里只有一具棺,這座墓里怎麼會有三具棺?
他們開的會不會是墓室呢?
發掘工作開始后,由于找不到墓框邊緣和墓道位置,考古人員決定采用「四分法」解剖封土堆。
圖5 考古專家現場考察
他們以頂部為中心,像切蛋糕一樣將封土堆劃分為四等分,然后從西南角開始挖掘。
一個月來后,他們清理干凈了封土堆,墓葬露出了雛形。
經過測量,墓框東西寬11.4米,南北長14.7米,總面積約168平方公尺。
結果出來后,考古工作者都很驚訝,因為它實在太大了。
168平方公尺是什麼概念呢?
要知道馬王堆墓口的面積也才30來個平方!
這麼大的墓葬,它的主人會是誰?
考古工作者想到,1979年春天,在離李洲坳五百米外的地方,當地在修一條小路時,出土了三件精美的青銅器。
從其中一件盤上的銘文來看,它們屬于東周時期的徐國后期的國君義楚。
圖6 徐王義楚盤
這三件青銅器不是從墓葬中出土的,這讓考古工作者非常疑惑。
李洲坳考古隊成立后,對當年發現青銅器的地方進行了重新勘察,發現這里是一個祭祀遺址。
那麼,是否可以說明,李洲坳這個小山包,就是祭祀坑對應的墓葬呢?
發掘工作繼續進行。
當最后的土層被一點點挖開后,人們看到了很多小型棺木。
包裹著棺木的竹席,剛剛露出來的時候還是青綠色,幾分鐘后就氧化變成了黑色。
這些棺木呈圓柱形,是木頭簡單加工的,寬度在六七十公分,自東向西排列開來。
圖7 木棺排列示意圖
看來盜墓賊說得沒錯,他們確實開的是棺,不是槨。
經過清點,這些棺木一共46具。
中國古代的墓葬,一般都是一墓一棺或者一墓兩棺。
而一座墓里同時埋葬了這麼多人,這在國內還是第一次發現。
早在發掘剛開始的時候,考古隊從臨近的李家村里雇傭的民工就說。
當地有傳言,很久以前,這一帶有個墓葬埋下了50具棺木,都是金絲楠木做的。
大墓還有守墓人,一代守墓人臨終時才能把這個事情告訴下一代。
如今發掘的墓葬雖然棺木都是杉木做的,但大體情況也差不多。
更奇特的是,這個墓葬里的棺木都是用三道竹繩綁著,李家村到現在也有這個葬俗。
圖8 草席裹棺
種種巧合,讓這座墓葬更加神秘。
看到這些制作簡陋的棺木,考古工作者又一次陷入了疑惑之中:
這座墓的封土這麼高大,還用上了青膏泥。
怎麼會只埋葬了這麼一群地位不太高的人,是不是主棺還沒有被發現呢?
現在只剩下墓坑的東南角未被挖過。
中國古代的墓葬,棺木一般都是放在正中的。
這座墓的東南角是墓道口,主棺放在這里,似乎有些奇怪。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徐長青帶人開始發掘,竟然真的挖出了第47具棺木!
這具棺木已經嚴重腐朽,但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棺槨結構。
然而它的體積并不大,制作也很簡單。
這個會是主棺嗎?
圖10 墓底分區示意圖
大家都有些懷疑。
5月17日傍晚,徐長青正在外圍查看情況時,一名考古工作者向他招手,示意他到第47具棺木旁邊。
徐長青快步走過去一看,只見淤泥里有金屬片閃閃發光。
是金器!
徐長青激動起來,小心翼翼地把金器上的污泥清理干凈。
一件直徑約30 厘米的圓形金器,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金器表面有精美的花紋,是已知的同時期的體量最大、構圖最繁復的金器。
從形狀來看,這個金器很可能是部落圖騰。
也就是說,第47具棺木確實是這座大墓的主棺。
在起重機的幫助下,主棺被順利打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