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庭,每頓飯菜都離不開食用油,可以說,食用油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調味品。因此,食用油的健康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
在外工作的人,每當打電話回家,媽媽總是不忘叮囑:盡量避免在外用餐,因為擔心外面的食用油品質不佳。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家里使用的食用油是最優質的。然而,您可知道?許多人家里常使用的四種食用油,其實并不健康,甚至可能比地溝油還要臟,堪稱「肝癌」的加速器!若您還不知道是哪四種油,那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第一種、「復炸」油:
「復炸」油,即反復使用的油,常見于節假日期間。例如,在過年時,第一天炸油糍便炸了三次,油已呈黑色。然而,換油頗費周章,于是同一鍋油連續炸出了五趟油糍。我本欲丟棄,卻因家中長輩的教誨而作罷。那鍋歷經多次炸制的「黑油」最終登上餐桌,一連吃了七天。
許多人家的做法是,即使油已變黑,仍不舍得丟棄,而是用于烹飪。然而,這種做法實則誤區。長輩們的節儉精神固然值得尊敬,但反復炸過的油食用起來卻存在隱患。
食用油中含有多不飽和脂肪酸,高溫反復炸制過程中,脂肪酸迅速氧化,生成致癌物如苯并芘、雜環胺、反式脂肪酸等有害聚合物。這些物質會導致人體發育停滯、肝臟腫大、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等。因此,食用反復炸過的油風險重重。
有人或許會問,是否可將新油與「黑油」勾兌以稀釋其濃度?答案是否定的。新油與「黑油」混合后,致癌物質依然存在,此舉無異于浪費。因此,建議直接丟棄「黑油」。
第二種、過期植物油:
無論家中使用何種植物油,尤其是大桶裝的優惠油,家庭用餐頻率較低的人需要特別注意油的保質期和開封后是否有異味。
這兩個現象都可能導致植物油中的脂肪酸酸敗、氧化,甚至產生氧化反應,產生對身體健康有害的黃曲霉素。一旦不小心攝入,可能會導致食欲下降、嘔吐、腹脹、腸鳴、腹水、腸胃出血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器官衰竭。
第三種、小作坊「自榨油」:
農村許多家庭喜歡購買認為口感更濃郁,味道更香。然而,實際上這種自榨油存在一些安全隱患。之前有多個糧油店被檢查出自榨油黃曲霉毒素含量超標的情況。
一方面,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使用了已經發霉、變質的原材料;另一方面,生產環境較差,機器也較臟,而且沒有經過精煉,無法完全去除雜質和有害物質。因此,在購買自榨油時需要特別謹慎。
第四種、便宜的調和油:
調和油,這一名字本身就暗示了其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精煉油混合而成。多數情況下,這些混合油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或品質低劣,因此價格相對較低。為確保飲食安全,建議盡量避免食用調和油,特別是那些標有轉基因標簽的產品。
今天小編教大家4個挑選食用油的小技巧,學會后一眼就能挑出「優質好油」。
1、看配料表:
在選購食用油時,務必仔細查閱配料表,確認是否含有轉基因原料,如轉基因大豆、轉基因油菜籽等。盡管至今尚無確鑿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但為確保健康,選購食用油時,還是建議選擇非轉基因產品。
2、看工藝:
選購食用油時,可留意油桶上的加工工藝說明。若為「壓榨」二字,則表明該食用油的加工工藝較為優良。食用油加工工藝主要有壓榨法和浸出法兩種。
壓榨法為最佳選擇。這種工藝生產的食用油,如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等,都是通過壓力將油脂從原料中壓榨出來,化學添加劑較少。因此,壓榨法堪稱優質食用油的生產良法。
3、看等級或者顏色:
食用油等級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許多人誤認為等級越高,品質越好。
實際上,一級和二級油具有雜質少、純度高、顏色淺、無油煙等特點,適用于涼拌、低溫烹飪和油炸。但缺點是加工過度,導致油中營養成分流失。而三級油和四級油的品質較低,雜質多、顏色深、油煙較大,更適合高溫烹飪。
4、看食用油的生產日期:
食用油保質期一般為18個月。然而,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油脂品質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氧化、水解或酸敗。
因此,在選購時,盡量選擇生產日期較近的食用油。此外,開封后需盡快食用完畢。
因此,建議大家購油時務必選擇正規渠道,并優先選擇知名品牌,以確保品質。如若遇到問題,維權過程也將更加順利。另外,在必要時查閱合格證與質量檢測報告,以增添信心。
同時,提醒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切勿食用上述四種食用油,即便口感誘人亦不可取。家中已有存貨的,建議及時予以丟棄。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