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會上老師要求孩子「吐槽」自己的父母,其中一個女孩,剛上講台,就開始抽泣了起來,并大聲控訴自己的媽媽:
「你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結果,她媽媽冷冷地回應說:「其實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以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
當女孩一邊抹眼淚一邊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適合打擊的時候。
媽媽,卻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女孩發現,無論自己再怎麼說,都無法勸服媽媽,于是哭著走下了台。
多少孩子,像這個小女孩一樣,被父母從小打擊到大。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總是忽略了這點,他們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打擊、嘲諷甚至謾罵。
卻不曾想,語言暴力雖然不攻身,但攻心,傷害指數還特別驚人。
語言攻擊和身體虐待一樣有害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其實,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自己的孩子的,但他們卻常常在不經意間對孩子使用了語言暴力。
家長望子成龍,孩子的行為無法達到父母的期待時,家長情急之下,可能就會「隨口」說孩子「怎麼那麼笨」、「做題怎麼不動動腦子」。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家長隨口的一句貶低、嘲笑孩子的話,卻能夠對孩子的內心產生強烈的顫動?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偏激固執,就會將家長不經意的這些話語放大,認為爸爸媽媽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從而產生一種憤怒、逆反的心理(雖然當時不一定表現出來),這種不良的心理將影響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后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憤世嫉俗,甚至窮兇極惡的人。
而有的孩子性格有內向順從,一旦遭受到她最信任的人——爸爸媽媽的語言暴力,可能就會將他們的嘲笑、謾罵轉化為一種心理暗示,認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懶惰的人,我一無是處,不受歡迎……
這種自我否定、懷疑、消極的情緒,讓孩子無法更好地處理健康的人際關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出現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
心理專家認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臉上和語氣中,甚至嘲弄辱罵中。
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
所以,家長認為無關緊要的、不經意的一些話語,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可能是毀滅性的。
不要做「黑洞」要做「發光體」父母
說到這,肯定就有家長會有疑問,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跟孩子「說」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兩個詞,一個是「黑洞體」父母,另一個是「發光體」父母。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一個「發光體」父母。
「發光體」父母是什麼樣的?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有個一年級的孩子做了5道算術題,其中4道都正確了,唯有一道,孩子把「1+3」錯算成了「5」,面對這種情形,「黑洞體」的父母就只看到那道錯題,然后怒不可遏:「這麼簡單都算不對,你是不是沒有用功讀書」,孩子被罵得羞愧難當,內心只余下吐不出的苦和委屈。
父母的本質也許是想「為孩子好」,不要犯簡單的錯誤。
但就像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所說的那樣:
小孩總會相信父母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到那時,父母越怕什麼,孩子就成為什麼。本想鞭策孩子成長,卻成了絆腳石,得不償失。
反之,「發光體」的父母是如何做的呢?
她會溫和對孩子說:「5道題里能夠做對4道,你真的很棒。」
先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然后再鼓勵孩子把錯題修正,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在孩子眼里,這樣的話語,就像南風,雖柔軟,卻能化為繞指柔。
如果你想要得到什麼,你就要肯定什麼。因為你對某種行為肯定,該行為就會得到強化。
為什麼有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是「優秀」,有的孩子在父母心中如此「不堪」?
并不是優秀的孩子天生下來就是完美的,而是他在「發光體」父母的愛和接納下被滋養得越來越好。所以,看看別人的孩子,不如看看別人的爸媽。
想讓孩子「發光」,先讓自己成為一個「發光體」。
如何成為一個「發光體」父母?
想要成為「發光體」的父母,除了把我們指責的手指變成大拇指,把否認打擊換成理解和信任。
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1. 觀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