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古典詩歌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因為它可以用來比喻美人,成了許多詩人爭相歌詠的對象。甚至不同的花朵是可以用來比喻不同的女子的,例如說到牡丹,就能讓人聯想到國色天香、雍容華貴的女子,而說到芍藥,就很容易讓人想到「庭前芍藥妖無格」的妖艷女子。
不過要說誰對于這個意象最鐘愛?那當屬李清照了。接下來說到的就是李清照很「懶」的一首詩,其中一個「花」字重復使用了17次,但這首詩卻成為了千古名作。
李清照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一位女詞人,不管是在中學課本還是高中課本中,都能夠看到她的詩詞赫然在列。再加上我們了解到的詞人中,男性居多,而李清照卻是女詞人。于是,李清照也成了我們都很熟悉的詞人。
她的作品我們耳熟能詳的不少,不過對于這首她最「懶」的作品《殘花》,卻是沒有多少人能背下來。
這首詞的全貌如下:「花開花落花無悔,緣來緣去緣如水。花謝為花開,花飛為花悲。花悲為花淚,花淚為花碎。花舞花落淚,花哭花瓣飛。花開為誰謝,花謝為誰悲」。
縱觀全篇,「花」這個字出現了高達17次。要說這就是李清照和別的作家不同的地方,其他人為了追求新意,往往會使用特殊的、甚至生僻的字,是很忌諱重復使用字的。
但是李清照不同,她卻故意重復使用這麼多字,而且還讓人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厭倦,反而朗朗上口。
而且在這部作品中,李清照并沒有突出花朵的嬌艷,亦或者是突出花朵的芬芳,而是著重描寫了花謝、花敗、花哭、花落淚。
可見,李清照在這里還使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花朵以生命,給它們增添了人的情感,仿佛花朵也會哭、也會感到悲傷。
這首作品的意思其實也不難理解,就是李清照看到花朵紛飛的場景,有感而發,仿佛看到花朵在哭泣一樣,才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在開篇李清照就直接點題了:花開花落就像是緣聚緣散一樣,是在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但是李清照還是忍不住因為花朵紛飛而感到悲傷,當她目睹了花朵的凋零、哭泣時,或許聯想到了自己悲慘的身世,才會跟著一起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那麼李清照有著怎樣的命運呢?
其實李清照的出身很不錯。她的父親在朝為官,是當時舉足輕重的官員,這也導致了李清照從小就能夠享受到錦衣玉食的優渥生活,也能夠接受到當時比較先進的教育條件,慢慢成長為了精通詩詞歌賦的大家閨秀的樣子。
其實古時候一般只有男人才能夠接受教育,因此我們常常能夠看到男性走入仕途,光宗耀祖。但是女人卻很少有這個機會。所以李清照無疑是幸運的,但是結合她以后的命運來看,她也是不幸的。
首先我們來看李清照的前半生,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之后,就被父親許配給了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雖然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門親事,但是趙明誠與李清照門當戶對,而且趙明誠自身也是氣宇軒昂,才華橫溢,所以李清照與他在一起后也是舉案齊眉,琴瑟和鳴,非常相愛的。
二人郎才女貌,李清照是當時著名的才女,而趙明誠又是太學生,也是才高八斗。二人志趣相投,非常合拍。
只是當時宋朝國力衰微,而在這亂世之中誰又能獨善其身呢?但讓李清照沒有想到的是,趙明誠竟然背叛了城中的百姓,一個人逃亡了外地。
這讓李清照感到非常的失望,便與其割斷了聯系。
與趙明誠決裂之后,李清照就在這世上沒了依靠,開始了她孤獨的生活,凡事都必須親力親為,自己決斷了。
好在李清照又遇到了張汝舟,這個人對她百依百順,讓她在亂世之中感到了一絲絲安全感。于是李清照又很快深陷其中了。
只是二人交好之后,李清照才看清了張汝城的真實目的,原來對方接近自己不過是為了自己手里的一些字畫比較值錢。等到張汝城的目的達到之后,便將李清照棄若敝屣。
眼見著丈夫對自己的態度越來越惡劣,而且還動輒打罵,拳打腳踢,李清照感到非常的絕望,但是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之下,她也默默忍受了很長一段時間。
終于,張汝城最終鋃鐺入獄,李清照也得以解脫。這時的她再也不會想著要尋覓一位良人了,而是選擇了自己默默無聞的過完剩下的半生。再加上當時已然國破家亡了,李清照只得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開始了獨居的生活。
因為命途多舛,李清照也在她的作品中盡情抒發著自己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感受。我們通過現在流傳下來的李清照的詞作中也不難發現這點。
前期,李清照的作品大多數是描寫女子在閨中待嫁的愜意,或者作為新婦時與丈夫之間的琴瑟和鳴的美好生活,都是小女人的幸福之感。而后期的作品中,李清照大多數都描寫的是山河破碎,身世凋零的悲傷之感。
遺憾的是,在亂世之中,哪怕是曾經才華橫溢的一介才女,也只能忍受著痛苦和孤單。而幸運的是,李清照并沒有讓自己的才華埋沒,而是盡情的揮灑了出來,讓我們身為后人能夠領略到詩詞之美。
通過分析李清照的一生,我們能夠看出《殘花》這部作品是她在后期寫的,所以這部作品才會充滿了感傷與悲哀。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李清照會看到花朵凋零就感到傷懷了,這并不是所謂的矯情,而是真情實感的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