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的道路上,每位父母都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支持和幫助,期盼孩子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嬰兒大運動發展規律標準「發育,該抬頭的時候會抬頭,該翻身的時候會翻身,該爬的時候會爬,該走的時候會走……
然而,生活中總有些孩子,跟一般孩子不一樣。比如表妹家的女兒貝貝,上個月剛滿一歲半,雖然能夠搖搖晃晃的走幾步,但總是不能穩穩當當的走路。
眼看著周圍同齡的孩子都已經能夠自如的走路,表妹夫妻越來越坐不住了,心里很是焦慮,甚至懷疑貝貝發育有問題,于是帶她去醫院做了檢查。
經過一番檢查,醫生告訴表妹夫妻,貝貝的身體發育完全正常,無需過度擔憂。他建議他們回家耐心等待,隨著時間推移,貝貝自然會逐漸掌握走路的技巧。同時,醫生特別強調,平時應多鼓勵貝貝練習走路,但一定要記住不要再繼續把孩子放進學步車里練習走路了。
表妹夫妻對此感到困惑,因為他們聽說學步車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學會走路。但這個醫生卻解釋說,學步車并不能真正幫助孩子學會走路,反而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美國生理學博士、神經學教授在其著作《0-5歲 大腦發育的黃金五年中》寫道:盡管學步過程中練習很重要,但又一種形式的鍛煉,非但不能幫助寶寶,還會帶來危險,那就是使用學步車。
學步車對孩子走路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延遲走路時間
有研究發現:寶寶每天使用兩個半小時學步車,會使他們學會走路等大運動行為的時間延遲。
用心觀察過的家長就會發現,在學步車里的孩子,「走路」并非真的是靠自己的腿在走,而是靠學步車的滑輪或者車輪的力量進行滑動。
學步車的問題就是它們讓寶寶的運動變得太容易了,使得寶寶無需太多的平衡力或者運動技能就能四處探索并滿足好奇心。
導致孩子們對走路的需求減少,從而延長了他們學習走路的過程,導致他們學會獨立走路的時間變長。
2/影響走路姿勢
老話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十二個月喊爸爸「,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一般是8個月的時候開始扶著站立,9-11個月可扶著走。
過早的讓孩子使用學步車練習走路,會導致孩子習慣性的用腳尖觸地滑行,這種走路姿勢是不正確的,久而久之,孩子便會養成墊腳走路的習慣,甚至還可能影響骨骼和肌肉的發育,造成O形腿或X形腿。
3/增加意外風險
對于父母來說,學步車可以暫時充當孩子的保姆,解放我們的雙手,但事實證明,這種工具遠不能代替家人看護孩子。
之前看過一個視訊,說的是一位家長在用學步車帶娃的過程中,一個轉身,沒注意到孩子,坐在學步車上的寶寶就溜出了家門,然后,學步車就帶著寶寶一路順著家門前傾斜的馬路,滑到了馬路中間。
其實,近幾年,類似學步車內寶寶摔下樓梯或者撞到障礙物后,發生意外的事件并不在少數,比如下面2起,看的人真的是驚心動魄,一身冷汗。
學步車的移動速度快,家長或者其它看護者稍微一個不注意,或者反應不夠快,就容易發生沖撞,導致孩子受傷。
聽完醫生的解釋,表妹夫妻徹底的將學步車扔了,并且遵循醫生的建議正確引導孩子多練習,沒想到一個月不到,貝貝就能穩穩當當的走路了。
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六項大運動發展里程碑「指出: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都存在個體差異,只要在在8個月-18個月范圍內,學會走路都是正常的現象。
寶寶在相應的時間達到相應的發育里程碑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需要有前期發育里程碑的積累。育兒專家建議: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幫助寶寶盡快的、穩定的學會走路。
1.提供安全環境
安全、舒適的環境,可以讓孩子自由地探索和嘗試走路。
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保證孩子練習走路的環境地面平整,將傢俱、家電等物品移到孩子走路不會碰到的地方,確保孩子練習走路的地方沒有障礙物或者雜物。
或者將傢俱的邊角包上防撞條,有條件的話,也可以使用安全護欄,在家中設置一個專門的區域,鋪上軟墊或地毯,防止寶寶在學走路的過程中摔倒或者意外受傷。
總之,為寶寶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走路環境,需要家長注意的細節特別多,比如避免觸電、燙傷等風險。布置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用心再用心。
2.適度放手
生活中,對于剛學會走路,或者還在蹣跚學步的孩子,父母們怕他們走不穩摔倒受傷,于是一步不離的保護著他們,不敢讓其任意的自由活動。
教育心理學家 列夫·維果茨基說:」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和探索空間。過度限制會阻礙他們的自由發展和學習的動力。「
父母的過度限制,會阻礙孩子的行動,影響他們對走路的興趣。適度的放手可以讓孩子有機會自己探索學習,從而逐漸學會自己走路。
所以,作為父母,當孩子表現出對走路的興趣時,我們一定要
給予他們充分的支持和鼓勵,并逐步減少對他們的輔助,適度放手讓他們自己嘗試走路,相信他們的能力,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探索去嘗試。
不過需要提醒各位的是,適度放手并不意味著完全不管孩子的安全和健康,而是要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當寶寶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關愛和支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關愛和支持,從而增強獨立走路的信心和勇氣。
3.培養寶寶的平衡感和協調能力
寶寶如果初學走路時,出現腳尖著地、走路搖晃、容易摔倒等問題,這可能與他們的平衡感和協調能力不足有關。
平衡感是指寶寶在行走或站立時能夠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而協調能力則是指寶寶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身體肌肉和關節,保持身體平衡并做出相應動作的能力。
在寶寶學走路的過程中,平衡感和協調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平衡感和協調能力,可以幫助他們在站立和行走時保持身體穩定,更好地控制身體肌肉和關節,保持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避免摔倒或受傷。
可以鍛煉1歲左右寶寶平衡感和協調能力的訓練游戲有很多,比如下面這幾個,效果都是非常不錯的。
搖擺游戲:孩子躺在柔軟的浴巾中,由父母提起浴巾的四角,輕輕搖晃。翻滾游戲:在父母的陪伴下,讓寶寶在柔軟的地墊上自由翻滾。
旋轉游戲:選擇一床小棉被,讓寶寶俯趴在棉被上,把頭抬起來,父母拉起被子的一角,沿著順時針方向轉三圈,然后再沿逆時針方向轉三圈,速度可稍慢一點,一定要適應孩子的需要。這個游戲可以幫助寶寶感受旋轉,鍛煉身體的平衡能力。跳舞游戲:家長可以播放一些輕快的音樂,抱著寶寶一起跳舞,讓寶寶感受音樂的節奏和運動的力量。這個游戲可以鍛煉寶寶的平衡感和協調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
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都存在個體差異,他們學會走路的快慢早晚也不同。但是不管早晚,只要在10個月到18個月左右學會走,都算正常。
父母無需過度擔心,多給孩子點時間、耐心和陪伴,讓孩子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自由探索和嘗試,逐步減少輔助、鼓勵自主性、適度放手以及耐心和鼓勵,相信你家寶寶也會很快學會獨立行走的!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