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無論兒子還是女兒,家庭成員間的相互關愛和義務才是實現養老保障的關鍵。
但是,現實生活中并非如此,樓下王阿姨就一個女兒,她說自己親身經歷后才知道,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家庭,往往會面臨這「3苦」。
1.女兒出嫁,孤寂之苦
她說,世人常說生兒生女都一樣,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能有個兒子。因為,女兒總歸是要嫁人的,面臨婆家問題,無暇顧及自家父母。老人年老以后大都是跟著兒子生活。
女兒有了孩子,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讓爺爺奶奶幫忙,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麻煩外公外婆。
所以,如果你只有女兒,那麼老了以后,可能就要忍受長時間的孤寂之苦,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點了點頭表示理解她的看法。然而,我心中卻不禁想起了一個古老的說法:「養兒防老,積谷防饑。」這是我們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觀念,許多人都將其視為生活的信條。
但是,這種觀念真的在現代社會還適用嗎?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地改變。現在的社會,男女平等,女性也有自己的事業和家庭,可能無法像傳統女性那樣在家中照顧老人。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養老機構和服務的不斷完善,老人們也并不一定需要子女來照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不需要兒子或者女兒了。
事實上,無論生兒生女,重要的是教育和培養他們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懂得關愛他人的人。
如果我們的女兒被教育得很好,她們即使在婆家生活,也會時刻記掛著父母,盡自己的孝道。同樣,如果我們的兒子被教育得很好,他們也會尊重并支持自己的岳父岳母。
2.女婿親疏有別,難言之苦
許多父母對待女婿時,言談舉止間總是充滿了熱情與客氣。
他們說話謙遜,行事有禮,態度上始終保持了一種微妙的距離。這是因為他們清楚地意識到,這個人是他們女兒的伴侶,是他們家庭中的一名新成員。
他們既希望自己的女兒得到幸福,又擔憂這個人會傷害到自己的寶貝女兒。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他們的態度也就成為了這種看似矛盾的客氣與距離。
王阿姨說,女兒也曾接他們到自己身邊住,可是王阿姨說,在女兒家生活了不到一個星期,她就回家了。總覺得不是自己的家,諸多事不方便。和女婿說話也都是客客氣氣的。
3.女兒婆家困難,養老之苦
王阿姨說,她的一個好姐妹,也是只有一個女兒,而女兒遠嫁他鄉,只有年底才回家探望。
有一次,好姐妹生病了,身體十分虛弱,但女兒卻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回來看望照顧她,這讓她感到十分孤獨和失望。而女婿甚至沒有打一個慰問電話,讓她感到被忽略。
但是她的好姐妹感慨道:「我知道女兒婆家也不容易,我也不敢麻煩他們。」一句話道出了多少心酸。
老年人真的很不容易,生活中的小事都會成為巨大的挑戰。比如煮飯、購物、看病等等,但女兒又不在自己身邊,此時他們只能自己堅強面對。
內心無助和無奈會讓他們感到壓抑,養老生活也會變得苦不堪言。
人們常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在媽媽身邊半小時相當于看了6次心理醫生。
可惜,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愿,特別是婚后,很多女性大部分時間都和公婆一起度過,而和父母相處的時光就只剩下了逢年過節那屈指可數的幾次。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人生中一種難以言喻的遺憾啊。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女兒結婚后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例子,姥姥姥爺帶孩子,但是,畢竟是少數。
希望無論家有兒子還是女兒,婚后對回家看看,讓年老的父母「老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