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說:
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標好了價碼。
這是《斷頭王后》中的核心章句,也是主人公瑪麗·安托內特王后一生的寫照。
出身皇家,嫁給王室,錦衣玉食的她,最后由于沉迷享樂、奢靡無度,導致法國民眾忍無可忍,揭竿而起,最終被送上了斷頭臺。
有句話說得好:「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只知道享受王冠,一味地放縱和透支,都將在未來付出代價。
瑪麗王后是奧地利女皇最小的女兒,她聰明漂亮,深得女皇寵愛。
多年來,奧地利與法國連年戰爭,為了平息戰亂,女皇不得不忍痛割愛,將瑪麗作為棋子嫁出去,以此換回雙方的和平。
然而,到結婚時瑪麗才發現,丈夫路易十六是性無能。
不僅對于女人如此,對于政治,丈夫也提不起任何興趣,他唯一的愛好,就是躲在小屋子里日復一日地制鎖。
丈夫的冷漠,加上好事者的嘲諷,讓少女瑪麗無所適從。
內心極度空虛的她,只好瘋狂地用「買買買」消遣無聊的生活,填補內在的匱乏。
茨威格在《斷頭王后》中分析了瑪麗當時的心理:
對于瑪麗來說,她沒有一個正常的[夫·妻·生·活]去維持,也沒有一個孩子可以教育,對于一個女人來講最重要的兩個角色她都沒有辦法扮演,那麼只好無所顧忌地享樂了。
首先,瑪麗王后喜歡定制各種各樣的禮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重樣;
其次,她要求發型師每天給她折騰各種各樣的發型,小到花鳥魚蟲,大到帆船海洋,應有盡有。
另外,瑪麗王后還著了魔一般追逐玉石珠寶。
有一次,她看上一個昂貴的手鐲,但由于薪資有限,只能先把一些舊首飾低價出售作為首付,再申請分期付款。
《道德經》中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無盡的貪欲如同潘多拉魔盒,只要打開一道縫隙,它就會伺機逃脫出來,再也難以控制。
在享受這些天價首飾帶來無限榮光的時候,瑪麗不知道,一場災難正悄悄降臨。
一位叫讓娜的騙子利用她這一嗜好,制造了歷史上有名的「項鏈」事件。
紅衣主教一直想巴結王后而找不到機會,讓娜便說自己和王后關系很好,可以幫他實現這個愿望。
然后,讓娜慫恿紅衣主教花巨資買下了珠寶商委托她出售的項鏈。
紅衣主教以為項鏈已經送到王后手中,卻不知道,讓娜早已將項鏈和巨款全部占為己有,逃之夭夭。
東窗事發后,讓娜被捕入獄。
按理說,這場騙局應該畫上了句號。
但人們卻認為,這一切是因王后喜歡珠寶而起,王后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毫不知情的瑪麗背了鍋,人們對她的好感瞬間崩塌。
「項鏈事件」成為瑪麗王后命運的轉折點,悲劇的大幕徐徐拉開,而她卻渾然不知。
有人說:「溝壑萬千,欲壑最難填。」
人心只有拳頭大,卻想占據著全世界。
得到了還想擁有更多,一旦擁有之后,又開始覬覦新的目標。
它像一個深淵,不斷地攫取,卻怎麼也填不滿。
它更像一個氣球,膨脹到一定程度,必然迎來炸裂的命運。
*無能的丈夫路易十六在眾臣說服下,動了外科手術,成為一個健康的男人。
而此時,受盡床第間的冷清以及朝野上下的嘲笑,當了七年孤獨王后的瑪麗終于苦盡甘來,迎來了自己的孩子。
有了孩子,為皇室傳承子嗣的任務順利完成,她的地位得到鞏固,也擁有了更多的權利和自由。
居住在凡爾賽宮,耳目眾多,規矩繁雜,她索性搬進了特里亞農宮,開啟了無拘無束的生活
在她花巨資打造的天堂里,瑪麗逃脫了禮儀、道德風尚的束縛,成為名副其實的女王。
她狂熱地舉辦聚會,通宵達旦地跳舞。
在化妝舞會上,她戴上面具,以一個性感女郎的身份和舞伴調情,曖昧,任由荷爾蒙恣意蔓延。
她還專門設置一個隱秘庇所,作為她與情人偷情幽會的地方。
在這里,她忘記了自己的丈夫兒女,也忘記自己的王后身份。
在這里,她收獲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花不完的錢財,陽剛帥氣的情人,還有眾星戴月般的權勢。
她遠離法國朝廷,卻又能緊握手中的權柄,任人唯親。
王后離經叛道的做法不脛而走,被人編成同*戀、雙*戀等各種段子,在民間廣為流傳。
對于這些流言,王后一無所知。
因為她從沒有去了解國家大事和百姓心聲,她所做的唯一接地氣的事,就是在行宮里仿造一座農場,假裝自己在體驗生活。
她牽著綿羊到草地上放牧,裝模作樣學著農民擠牛奶,然而這不過是她變著花樣地娛樂消遣罷了。
她不知道,在一墻之外,窮苦的農民還在為了生存而拼命掙扎。
當她得知農民填不飽肚子的時候,她卻反問:「面包不夠吃,為什麼不吃蛋糕?」
歷史是如此驚人地相似,「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在千年之后的法國再次上演。
歷史又是如此地公平,「在其位,不謀其政」,終將受到民眾的抵制。
王后的驕奢Y逸成為法國大革命導火索,被捕入獄后,她才清醒過來,然而一切都晚了。
古人說:「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
從王后嫁到法國的那一天起,法國人民就給予她極大的信任和希望。
然而,她把王冠當作玩具,只享受權利,不履行職責。
天下沒有掉餡餅的好事,想要承受住自己的榮譽,必須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創造自己的價值。
不是靠自己本事取得的東西,來得快,去得也快。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瑪麗王后的悲慘命運,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伏筆。
童年時的瑪麗俏麗迷人,活潑可愛,但她天性貪玩,不愛學習。
在遠嫁前幾個月,母親才發現,她還不會書寫,連最起碼的知識和教養都不具備。
于是母親拼命地為她補課,吃住都跟她在一起,和她促膝長談。
貪玩的她,根本聽不進去母親的諄諄教導。
離結婚的日子越來越近了,瑪麗沒有任何進步,無可奈何的母親只能搖頭嘆息。
在盛大的婚禮中,人們看到的是喜慶,可在老謀深算的母親眼里,她看到的卻是一個悲劇正悄悄上演。
在分別的那刻,母親與其說是發出忠告,不如說是懇求她:
我親愛的女兒,我提醒你每個月的21日,都要重新閱讀一下那份守則。
我求你,一定要信守我的這一愿望;
我對你別無擔心,只擔心你在祈禱時、閱讀時馬馬虎虎,以及由此產生的粗心怠惰。
然而,母親的苦心和嘮叨,隨著故鄉的漸行漸遠,終于成為過去的篇章。
嫁到法國王室后,新鮮事物讓這個愛玩的少女應接不暇,她哪里有時間去惦記這些忠告呢?
即使母親讓自己的心腹作為眼線,隨時報告女兒的情況,再通過書信教導女兒多讀書、讀好書。
然而鞭長莫及,女兒一次次離經叛道,換回來的只是母親一次次的失望。
有一次,兄長從奧地利前來看望瑪麗,看到妹妹的現狀,他也發出善意的忠告:「你現在是法蘭西王后,你能不能每天讀一小時書,這并不難。
」
瑪麗卻對哥哥說:「我不喜歡讀書,我喜歡享受生活。」
在特里亞農宮,她曾一時心X來潮,專門給自己設立了一個小小的圖書館,然而,書本原封不動地放在那兒,從未被打開過。
就這樣,瑪麗渾渾噩噩,縱情揮霍自己的青春,在聲色犬馬中度過的她,最后只能迎來被處歿的結局。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經說過:
人一生的福報是有定數的,當你享受到了福報帶來的美好時,更加應該慢慢用、省著用。
人這輩子所能擁有的福氣,是一個定數。
就像銀行卡上的一個信用額度,只出不進,數字終將成為一個負數。
不斷地消耗,福氣用光了,苦日子就來了。
年少時不好好珍惜機會,把本該用來投資自己的時間,全花在吃喝享樂上。
到了一定年紀,那些逃過的知識就會幻化成一道又一道阻礙,最終堆積成山,壓得你喘不過氣來。
沒有一份安逸,是不需要任何代價的。
年輕時所有的透支,都需要你未來加倍償還。
茨威格在《斷頭王后》中寫道:
瑪麗既不是偉大圣女,也不是下J娼婦,而是一個性格平庸之人,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
她不是特別聰明,也不特別愚蠢,既非烈火,也非寒冰,沒有從善的特別力量,也無作惡的堅強意志。
瑪麗并非良善,也絕非惡人。
可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為何成了時代的犧牲品?
當她踏上斷頭臺,遠望故鄉的天空,當年初嫁王室時的虛空感又再次襲來。
原來,兜兜轉轉過后,那些試圖通過放縱來躲避的寂寞,一直未曾離她遠去。
隨著鍘刀從空中墜落,那些曾經放縱奢靡的日子,像一朵夜空的煙花,在短暫的璀璨之后,留下的是永遠的遺憾和無盡的嘆息。
瑪麗王后的悲慘命運,何嘗不是很多人的縮影。
為了滿足短暫的快感,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到最后,青春沒了,身體毀了,一事無成。
網絡上有句話說:
20歲的貪玩,造成30歲的無奈;30歲的無奈,導致40歲的無為;40歲的無為,導致50歲的失敗,造成一輩子碌碌無為。
人生好像一場因果循環,你今天透支一分,未來的福氣便會弱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