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CT檢查,大家都不陌生,在一些疾病的檢查或者健康體檢的時候會用上。
關于它產生的輻射是否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一直是大眾擔憂的焦點,而最近一則研究就提出:每多做一次CT,患淋巴瘤和細胞腫瘤的風險升高43%[1]
(論文網站截圖)
事實真是如此嗎?以后不能進行CT檢查了嗎?今天,小薇就來一一回答大家的疑問。
從收集的超94萬名參與者(<22歲)數據顯示:CT劑量的累積與所有的血液惡性腫瘤風險之間存在正向關聯。即使在低劑量的情況下(10-15mGy),也可能會引發癌癥風險,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1]。
也就是說,CT的輻射會「積少成多」,一年做2次CT(單次輻射在2-15mmGy),可能會超過CT累積的致癌劑量,增大患癌風險。
看到這個結論,相信有不少人感到擔心:我們以后還能放心做CT嗎?
實際上,大家不要過于焦慮,對于普通人群來說,應當由醫生當面問診判定后進行,不要隨意自行安排檢查,避免頭疼腦熱就要「拍個CT」保安心的行為。
而對于需要一年多次檢查的特殊患者,疾病造成的傷害遠遠高于輻射的危害,醫生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方案(如定期安排做生化檢查:血常規和肝功能),避免輻射的潛在影響。
那有小伙伴要問了:我就是害怕CT的輻射,有沒有其他檢查項目可以替代?
1、X光
比如在檢查肺部病變情況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X光來替代CT,可用于初步診斷肺部疾病(肺結核、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等),檢查費用也更低。
不過,X光成像容易受條件影響,如果穿的衣服過多,檢查部位軟組織較厚(由于炎癥產生水腫、增生等情況),就無法看清楚細節。
2、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對病變組織敏感度要優于CT,可以進行關節、肌肉、中樞神經等軟組織的檢測。
但是,身體內有金屬物質就不能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另外,核磁共振在運行時聲音過大,有些人會感到緊張焦慮,可能影響檢查結果(尤其是低齡兒童)。
雖然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用X光或核磁共振檢查替代CT,但以下4類人群在進行檢查時,建議首選CT:
☑ 有長期吸煙史、家族里有肺癌病史、肺結節情況:由于胸部有心臟、肋骨、胸骨等的阻擋,做CT檢查能清晰地發現病灶;
☑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能更準確判斷大腦出血或者缺血情況;
☑ 腫瘤患者:能更明確地了解腫瘤的大小、結構,并對腫瘤分期進行判斷;
☑ 頭顱損傷患者:頭顱遭到創傷后,若無法從外部發現損傷,最好通過CT進行診斷。
對于一些必須做CT檢查的小伙伴們,如果還很擔心輻射影響,接下來小薇就教大家2招來「化解」輻射傷害。
檢查前:做好身體的輻射防護
可以詢問醫務人員是否有額外的防護服等防護用品,對甲狀腺等特殊部位進行遮蓋,避免輻射。
檢查后:多喝水,吃加速輻射代謝的食物
做增強CT時會在靜脈內打入造影劑,檢查后為了加速造影劑的排泄,可以少量多次喝夠1200-1500ml的水。
另外,做完檢查后可以吃一些抗輻射作用的蔬菜水果,如:胡蘿卜、西蘭花、西紅柿、蘋果等,來降低輻射的影響。
總的來說,對于普通人群非必要不做CT,大家可以根據醫生建議,進行X光或者核磁共振的替代方案。
如果必須進行CT檢查,可以根據小薇教大家的辦法,在檢查前后做好準備,來降低輻射傷害。
今天小薇跟大家就說到這啦,如果覺得本文有幫助,別忘記給小薇點個贊,分享給家人朋友哦~
參考資料:
[1]Bosch de Basea Gomez, M.
, Thierry-Chef, I., Harbron, R. et al. Risk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from CT radiation exposure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Nat Med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620-0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