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來源/古風文史作者/古風文史974年,北宋對割據江南的南唐政權展開了全面進攻。南唐后主李煜匆忙派使者到北宋都城汴京求和,并向趙匡胤表示可以稱臣,只是不能入朝。而趙匡胤則回了這個使者一句話,就此流傳千古。那麼,北宋為什麼要滅南唐呢?趙匡胤又回了什麼話呢?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后,就開始了統一天下的征程。他采取宰相趙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策略,打算先消滅南方各割據政權,再進攻北漢和遼國。
974年,在接連消滅了荊南、武平、后蜀、南漢等割據政權后,趙匡胤又要求南唐后主李煜來汴京「朝見」,其實就是投降。
但李煜卻「稱病不朝」,又百般討好宋朝,還幻想趙匡胤能留著他這個南唐小朝廷。但趙匡胤見李煜不肯投降,便直接下令宋軍對南唐發起全面進攻。
李煜被打得沒辦法了,只好派著名書法家徐鉉到北宋都城汴京去,向趙匡胤求和。徐鉉表示李煜愿意稱臣納貢,還會獻上大批金銀珠寶,只是因為身體不好,所以才不能到汴京來朝見,希望北宋能停止進軍,讓兩國重歸于好。
徐鉉還為南唐辯解道:「我們江南一直非常恭敬地對待你們,從來不敢拒絕你們的詔令,為什麼一定要來攻打我們呢?」
徐鉉還準備再說什麼,但趙匡胤卻打斷了他:「不須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趙匡胤這番話屬實十分霸氣,也體現了他的理念。這番話的意思就是:你不用再說了,江南有什麼罪呢?也就是說他也知道南唐政權沒有什麼罪行。但是天下本就是屬于一家的,就應該歸于一統。接下來就是這句千古名言了: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這個「臥榻之側」指的是床的一側,也就是床上的部分,而不是床的旁邊。因此這句話的意思也就很明確了:自己的床,怎麼能容許被他人占去一側呼呼大睡呢?因此李煜獻上再多財寶也是沒有用的。
而這句話也表明趙匡胤的信念就是混戰了多年的天下必須重歸一統,不能再有割據的諸侯存在。無論是他此前就已經滅掉的武平、后蜀、南漢,還是他正在攻打的南唐,亦或是此時尚且存在的吳越、北漢,趙匡胤的態度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這些地方必須重歸中央統治,只不過是時間早晚不同而已。
趙匡胤早年是后周的大將,在周世宗柴榮手下屢立戰功,最后成為了殿前都點檢,掌管后周禁軍。當年柴榮就曾立下宏愿:「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決心一統天下,為此他東征西討,接連擊敗后蜀和南唐,從這些政權手中奪取了大片地區,為統一打好了基礎。可以說如果沒有柴榮的奠基,趙匡胤後來的統一戰爭也不可能那麼順利。
可惜柴榮英年早逝,在位在五年多才去世了,其子柴宗訓即位時還是個孩子。原本深受柴榮信任的趙匡胤趁機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政權,建立宋朝。但趙匡胤雖然取代了柴榮的王朝,卻還是繼承了柴榮的理想。
趙匡胤不再像唐末五代藩鎮割據時期的朝廷那樣,只要各地表面臣服自己就好。他決心實現真正的統一,這也是李煜的求和注定失敗的原因——時代變了。
李煜見稱臣納貢也無法滿足趙匡胤,只好做最后一搏。但此時的南唐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戰略要地淮南在此前已經被后周奪取,更何況東面的吳越還配合北宋發起進攻。李煜寫信給吳越君主錢俶,告誡他唇亡齒寒的道理,希望他能和自己聯合抵抗宋軍,至少不要配合宋軍作戰。但錢俶卻不作答復,還將信件交給了宋軍。
面對北宋和吳越的聯合進攻,李煜根本無法抵御,只能坐困金陵。而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赟所率領的援軍也被宋軍擊敗。最終在975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只得投降。
李煜和之前的部分亡國之君不同,他是城破后才被迫投降的,因此北宋給他的待遇也很低,只給了他一個「違命侯」,這個稱號有著明顯的侮辱意味,意思就是李煜非得逆天而行,最后落得這麼個下場。
相對而言,吳越君主錢俶的待遇就好得多了。他後來主動獻上土地,歸降宋朝,被宋太宗封為王,壽命也比李煜長的多,算是善終了。
其實錢俶也未必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但他知道宋朝已經占據了絕對優勢,大一統已經是大勢所趨。自己和南唐都已經淪為地方勢力,就算聯合起來,也注定無法扳倒宋朝,最多只能暫時擊退宋軍,延緩自己滅亡的時間罷了。但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華夏本是一家,就算他們抵抗下去,也只會讓更多的百姓和士兵傷亡,還不如順應統一大勢。
而李煜不明白這個道理,才會在最后一刻還幻想著靠稱臣換取宋朝退兵。而他之后的經歷我們就很熟悉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此后的李煜一直沉浸在對過往的回憶中,陷入悲傷不能自拔,最后也是死的不明不白。有人說他是被宋太宗毒死的,但即便沒被毒死,以他在汴京時那個精神狀態,恐怕沒幾年也會郁郁而終。
只可惜,南唐已經是趙匡胤所滅的最后一個國家了,他終究沒能看到自己的統一理想實現。976年,就在滅亡南唐的第二年,趙匡胤在「燭影斧聲」后突然死去,也釀成了一樁歷史懸案。此后其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許多人懷疑是趙光義殺害了趙匡胤,但也有人認為趙匡胤就是突發疾病身亡的。但無論如何,此后北宋的皇位確實落入了趙光義一脈,而趙匡胤的幾個兒子都不明不白的死了。
而在趙光義一脈接過皇位之后,北宋的國運也迎來了一個離奇的轉折。趙匡胤當年「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豪言壯語化為泡影,宋朝的臥榻之側到處都睡著人。
北宋時期,宋朝北邊有遼國,西南有大理,後來西北還多了個西夏,而收復西域、遼東的夢想更是遙遙無期。南宋時則更為屈辱,就連宋朝的龍興之地都被金軍占領,宋朝甚至一度還得向金國稱臣。金國、蒙古、高麗、西夏、大理、西遼,到處都是不服宋朝的政權,而南宋的朝貢國范圍也萎縮到了極點。
不過,這一切也并非趙匡胤的責任,他在上天給他的時間內已經盡可能做到了最好,只可惜天不假年,最后讓弟弟趙光義摘了桃子。
趙光義雖然也不算無能之輩,但在膽魄和才干上還是差了一截。
趙匡胤只是削除功臣兵權,弱干強枝,盡可能消滅藩鎮割據的基礎。而趙光義卻在北伐失敗后徹底心灰意冷,實行了保守的「守內虛外」政策,將重文輕武貫徹到了極致。
結果宋朝就成了這麼一個文風鼎盛,卻對外屢屢妥協,一再遭受屈辱的王朝。趙匡胤如果看到這一幕,恐怕也只能是一聲嘆息。
最后,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后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文章由「古風文史」原創首發,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允許,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進行轉載、搬運,侵權必究!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