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3月19日,托爾斯泰伯爵夫人喜出望外,因為她的丈夫終于重新拿起創作的筆,開始寫小說了。
《戰爭與和平》之后,托爾斯泰徹底出名了,可是他卻以一種狂熱的姿態去辦學校,搞教育。
但伯爵夫人覺得,托爾斯泰就應該寫作,搞其他的事情是浪費時間,為此她操碎了心。
1872年,托爾斯泰聽聞一個女子在得知情人背著自己另結新歡之后,一怒之下離家出走,最后撞向貨車自盡身亡,這件事給了托爾斯泰創作的靈感,于是就有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創作。
可是,《安娜·卡列尼娜》還沒創作完,托爾斯泰就遭遇了一場嚴重的精神危機,他厭倦了這一切,覺得一切都毫無意義,他想自盡。
有一天,他瘋了似的沖進屋子,將屋子內所有繩子全都收起來,將自己的獵槍也鎖起來,他怕自己忍不住上吊或者開槍自盡。
他功成名就,家庭幸福,身體健康,可是他卻覺得這一切都毫無價值,人生就是一場虛妄,幾十年的努力,在他看來也只是白費功夫,因為最后都是要死的。
死亡是人人都要面對的平等,而意義和價值則是少數靈魂追問的自由。
01
在俄國文學的兩座高峰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真正的「貧民」出身,而托爾斯泰則是當之無愧的貴族。
托爾斯泰的家族上,有隨侍亞歷山大大帝的人物,有七年戰爭中的將軍,有過許多頗有名氣的官員,也有過文學家和藝術家,而他的父親,有著中校軍銜。
母親家世顯赫,外祖父是退役的陸軍中將、軍區司令官。
托爾斯泰的母親繼承有2500英畝的土地,也就是一萬五千多畝。這些土地,一半是肥沃的天地,一半是茂密的森林。
而這些,只是母親繼承來的財產。
1828年9月9日,托爾斯泰出生,他一出生,就是當之無愧的「富二代」,家里有幾百個農奴替他勞動,有著別人幾輩子都奮斗不來的身份地位。
兩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但對年幼的托爾斯泰而言,生活并沒有多大的改變。他們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有傭人照顧著他們的一切生活,還有慈愛的父親。
在兄妹的眼里,托爾斯泰個性開朗,是個典型的樂天派,每次進入房間總是微笑著嚷著跳進來,時時可愛,時時溫柔。
每當被人欺負了,他就跑得遠遠的,偷偷哭,兄妹們問他:「怎麼啦?」
他哭著說:「大家都在欺負我。」
然后顫抖著肩膀掉眼淚。
童年的孩子,不知道美丑,不知道貧富。
漸漸長大了一點,每次照鏡子,托爾斯泰都對自己感到絕望,因為鏡子里的人長得太丑了,一個大而扁鼻子,一雙小眼睛深陷到骨頭縫里去,嘴唇厚得像兩根香腸。
他說:
像我這樣丑的人,幸福之神一定不會降臨到我身上,除非神能賜予奇跡,讓我變成美男子,否則別無他法。
有評論家說:
設計這張臉的,絕對不是希臘藝術之神,而是一個平凡的木匠,還偷工減料了。
02
在托爾斯泰眼里,大哥是個很厲害的人,想象力豐富,口才又好,長得還順眼。
最重要的是,還會教他們有趣的游戲。
那個盛夏,大哥告訴他們,「綠杖」是一根魔杖,長什麼樣子藏在哪里,沒人清楚,可他的確存在,而且魔杖上面刻有魔法文字。那些文字能告訴你,如何使世界上的人都變得幸福,沒有戰爭,沒有怨懟,不會生病,世界一片安樂和諧。
他們一起去后山的森林里尋找魔杖,在后山跑來跑去,尋找著這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這就是他們的游戲。
八歲的時候,托爾斯泰第一次離開家鄉那個「樂園」,前往大城市莫斯科,在路上的時候,他搖手和別人打招呼,可是理他的人沒幾個,他看見的路人,都是一副冷漠的表情。
他看見了衣衫襤褸的乞丐,托爾斯泰全身顫抖,可他只能在胸前畫十字,給這些可憐的人祈禱。
到了莫斯科,他又發現,這里雖然人很多,但人與人之間都是陌生的,他們不會相互打招呼,哪怕是你的鄰居,也是陌生的。
1837年,父親因為中風去世,第二年,祖母跟著去世了,又一年,一直照顧他們的保姆又去世了。
死亡令人深思,令人恐懼,托爾斯泰臉上的笑容開始減少,常常對著天空獨自思考。
03
兄弟姐妹當中,托爾斯泰看起來既不聰明,學習也不認真,他也沒有大哥那麼好的想象力和口才。
他除了長得最丑,其他的都沒什麼特別的。
15歲,托爾斯泰報考大學,結果好幾門不及格。
1844年春天,他繼續補考,可是結果還是一塌糊涂,沒考上。
這年八月,終于獲準到東方語言系就讀,可是他懶得上學,經常逃課,升級考試又不及格,只能轉學法律,從一年級開始讀。
上課雖然不認真,但是看書倒是很積極,尤其喜歡盧梭的作品,《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有一本算一本,他全都讀過。
愛屋及烏,他對盧梭這個人,也喜歡得不行,他將盧梭的肖像做成飾品掛在脖子上,帶著「盧梭」去上學。
年歲日長,身上的煩惱也漸漸增多,生的煩惱,活的煩惱,死的煩惱,托爾斯泰有時候不得不去懺悔,可是一想到自己看過的書,他又無法相信「教義」的真實性。
托爾斯泰剛上了一年大學,他的兄長就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正準備回少時生活的故鄉。
托爾斯泰說:
「我也要回去。」
他對學校的教育已經不感興趣了,他要回到故鄉重新學習人生,要回去做一個令人尊敬的領主,改造家里的700個農奴,讓他們都得到幸福。
他在寫給姑母的信中說:
我要在田園實行我的新理想,我想我是天生適合田園的。
沒有人能阻礙我對使命的自覺,我也不希望有人阻礙我行善和愛善的理想。
姑母告訴他:
一個人要了解自己天職的意義,不是心血來潮或一天兩天就能悟出來的,這必須要經過幾次失敗。
你說要使農奴們得到幸福,可是要使自己幸福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是讓別人幸福呢?
04
1847年,19歲的托爾斯泰回到了故鄉,開始改造農奴。
回到家里,托爾斯泰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計劃,其中有一條是每周和農奴座談一次,檢討農莊內的規則是否妥當。
計劃有了,托爾斯泰就開始實行,他深入田間,和農奴們一起生活,但農奴翻著一張白眼看著他,仿佛說,你一個大少爺,裝什麼裝。
他又想起一個瘦弱貧窮還經常生病的老婆婆,托爾斯泰準備和老婆婆座談一下,他說,「您應該躺下來休息休息,否則您的病是不會好的。」
聽見這話,老婆婆第一反應是,扯淡吧,這小子明明就是罵我不中用了,她回:「雖然您是領主,但請您客氣點!」
托爾斯泰繼續苦口婆心地勸老婆婆休息,他甚至建議老婆婆去療養院休息,沒想到老人大發雷霆,「你如果再叫我去療養院,我今晚就去自盡。」
老婆婆的兒子回來了,將托爾斯泰趕出家門,還罵他是惡魔。
身份和地位的差距,讓這兩個階級的人很難相互理解,明明是好意,卻得不到理解,托爾斯泰很憂郁,一連幾天都吃不下飯。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他不得不開始思考人生。
他又覺得,農奴之所以不理解他,是因為他們沒有知識,于是托爾斯泰開始辦教育,他要為孩子們建一所學校。
開學后,托爾斯泰老師開始上課,可是有農奴請求他,希望他快點關閉學校,停止教學,為啥呢?因為孩子們讀過書,就沒法好好種地了。
托爾斯泰又苦口婆心地勸,但還是沒有人聽他的,大家都說,農奴的兒子只有當農奴的份兒,書讀得再多也成不了貴族,而且讀了書,人就變得神氣起來,就不愿做農事了。
辦學又失敗了,托爾斯泰都快絕望了,他喝酒、打獵、賭博、打牌,開始用娛樂的方式忘記存在的痛苦。
他對哥哥說:「我已經完全沒有興趣當領主了。」
不知道該干什麼的托爾斯泰,又跟著哥哥去當兵,鎮壓少數民族的起義,維護當地的和平。
戰斗的時候,他很英勇,不戰斗的時候,他和其他士兵一樣,喝酒,賭博,還負了債。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