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華夏整個古代史,每個時代都有非常厲害的戰神。
中國歷史上曾有這樣四位戰神,他們雖然戰功赫赫深得大家稱贊,但非常奇怪的是,他們都比較狂傲,以至于最后都沒能得到善終。
這四人都是誰呢?他們最后又是什麼結局?
第一位就是戰國時期楚國名將項燕的后人項羽,提起他滿是遺憾啊,而且最可惜的是虞姬最后還跟他去了。
項羽或許是因為出身貴族的原因,從小他的骨子里好像就有一股傲氣,也就是自大瞧不起人。
項羽從小是跟自己的叔父項梁長大的。為了讓自己這個大侄子有出息,項梁親自輔導他學習知識。
看了幾天書后項羽就沒心情了,所以沒多久學業就荒廢了。
既然大侄子不想讀書,那就讓他學武吧,于是項羽開始練習劍法。
剛開始項羽還挺愿意,但是沒過幾天又開始調皮搗蛋不好好學了,項梁見狀也是非常生氣。
項羽見狀則極力狡辯道:「我看書本頂多只是記住個人名地名什麼的,練習劍術也就只能揍一個人,要是有能迎戰上萬名敵人的法子就好了。」
既然乖侄子都這麼說了,項梁就給他找來了許多兵書。項羽見狀剛開始非常高興,學得也非常認真。
不過項羽學得一點也不深刻,只是懂個大概皮毛而已,這為他最后的結局埋下了隱患。
自從陳勝吳廣起義后,項梁他們也加入了進來。
項梁死后項羽成功掌握了大權,在叔父的努力下,當時他的手下還是有不少能人的,除了一直留在他身邊的范增,還有韓信、陳平等人。
當時韓信也是盡心盡力,他經常給項羽出謀劃策,但是人家理都不帶理的。
人家項羽可是貴族出身,怎麼可能會聽韓信一個之前連飯都吃不起的人呢。
韓信在項羽手下郁郁不得志,不久他選擇離職,然后扭頭去找劉邦了,最后韓信親手打敗項羽證明了自己。
項羽狂傲,他那時候也的確有狂的資本。
當時眾多起義軍中,可以說屬項羽的實力最為強大了,他手下的將領們也都挺勇猛的。
不過項羽這個人比較重武輕文,像他賬下的頂級謀士范增都不重用,這就注定最后他不會成功。
反觀人家劉邦這邊,文臣武將的配置都很豪華,營養均衡才能健康成長嘛。
由于項羽一直不聽勸,最后他們被漢軍團團包圍了,已經到了生與死的關鍵時刻。
但這時的項羽為了臉面選擇赴死,或許是他感覺到了自己的高傲,所以厚著臉皮回去干嘛,還不如和愛人一起赴死呢。
第二位就是來自大秦帝國的
白起,這可是非常厲害的一位將領,而且后人將其列為了「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相對于「戰國四大名將」中的其他三位,白起首先殲敵數要比他們多,其次他用的戰術也是非常先進。
白起那時候的作戰思路與後來的解放軍有點像,每次交戰他不要求能攻下多少敵人的城池,只要能殲滅更多敵人的有生力量就行。
這就是白起殲敵數多的一個原因。城池也不能說沒用,但隨著敵人數量越來越少,那他們守城的意義也就越來越小。
所以白起那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在野外打殲滅戰,只要交戰,秦軍必定會死死咬住敵人。
如果敵人戰不過要逃,白起必定會指揮軍隊猛追不舍,所以那時候你要是和白起交戰,你就會感覺到,你的對手好像就是一只餓虎,甩都甩不掉。
白起親自指揮過的一場著名戰役就是長平之戰了。
雖然40萬的數字有點過于夸張,不過十萬之眾應該是有的。
除了這場戰役,其他戰役殲敵數也不少,比如在伊闕之戰中共殲滅了將近二十五萬人,白起一生共殲滅了將近170萬敵國軍隊。
戰績雖然非常輝煌,但白起因為軍功卓著而招來了相邦范雎的嫉妒。對于這種只知道在家里待著的人,白起自然是看不上他,于是兩人就有了矛盾。
由于矛盾越來越深,范雎就經常在秦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秦昭襄王剛開始對白起還是非常信任的,畢竟人家打架很厲害。但由于他沒有聽白起的意見,這就讓白起感到非常不爽,于是他直接開始裝病了。
剛開始秦昭襄王沒有說什麼,但時間一長就對他越來越不滿意了。
這時候范雎也是成功看到了機會,他在秦昭襄王身邊說的話越來越離譜了,最后秦王就把白起趕走了,順帶著還送了他一把劍。
這把劍的意思就是你自刎吧,我就不親自動手了。
看著秦王這麼無情,白起最終自盡了,一代「殺神」就這樣隕落了。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他不僅是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同為蜀漢政權武將中最頂尖的存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