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第一,劉春霖!」
這是1904年7月7日的清晨,所有參加清廷考試的貢士在乾清門外的台階上集結,所聽到讀卷大臣高聲宣讀的第一個被報出的名字。
劉春霖便是這一次的狀元。
然而,就在劉春霖金榜題名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舉,推廣學校」。至此,清廷科舉考試正式落下了帷幕,使劉春霖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狀元。
狀元及第,劉春霖是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子,可不曾想,七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大清滅亡了。
那大清最后一位狀元郎劉春霖,此后在民國受到了怎麼樣的待遇呢?
劉春霖
劉春霖,是標準的「苦出身」,1872年,他出生于河北肅寧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世代為農,他的父親劉魁書,排行老四,是個老實淳樸的農民。
雖然出身貧苦,可劉春霖自小便是個聰穎好學的孩子,他幾歲時便能寫一手好字,并能出口成詩,在他十多歲的時候,便趕集上廟去出售自己所寫的對聯,搶購者非常多,鄉親們都稱呼他為「小書法家」。
當時他的家鄉水、旱、蝗蟲災害連年發生,十年有九年沒有好收成,為生活所迫,劉春霖的父母投奔到了一個保定的親戚家。
經過熟人介紹,劉春霖的父親在保定府的一個衙門找了一個苦差事,而母親為了補貼家用,在操持家務之外,還要給別人家當女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劉春霖和哥哥劉春堂非常懂事,他們白天下地勞作,夜晚則擠在一盞小豆油燈下鉆研苦短。
劉春霖的字
日子雖然苦,可劉春霖從沒有自暴自棄過,雖然現如今一家人過著清貧的生活,可他一直憧憬著早晚過上好日子。
在當時,出身寒微的人要想登上仕途,只有科舉考試是主徑,而這也正是劉春霖刻苦學習的最大動力。
值得慶幸的是,劉春霖出身雖然貧寒,可讀書之路還是相當平坦的,他18歲便考中秀才,30歲中舉人,32歲金殿奪魁,獲狀元之名。
《神童詩》有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抵說的便是劉春霖這樣的人了。
劉春霖生有三女一子,就在他考中狀元之際,他的兒子劉海云正好出生,人們都說劉春霖是「雙喜臨門」,不少朋友喝了他的喜酒。
金榜題名,喜得貴子,此時無疑是劉春霖人生中最巔峰的時刻。
在眾人的眼中,劉春霖狀元及第,在朝堂上自然也會得到高官職,光宗耀祖。
劉春霖試卷
然而,此時的大清帝國已經搖搖欲墜,即便是劉春霖高中狀元,又哪有什麼機會和時間讓他施展自己的才華呢?
高中狀元后,劉春霖便被授了個翰林修撰的職位,所謂翰林修撰,是當時的從六品官,主要職責就是草擬一些典禮的文稿等。
按照清朝慣例,狀元及第后會被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而榜眼、探花直接授為編修,再經過三年的學習并經散館考試后留為翰林院翰林或者外放為官。
可劉春霖并沒有按照慣例被派往各地當官,因為,在此時的清廷眼里,不論是狀元還是榜眼,全部都要去「師夷長技以制夷」。
于是,劉春霖很快被派往日本的政法大學留學去了,當然,和他同行的還有和他一起考試的其他進士。
清末留學的學子
1909年劉春霖畢業歸來,才發現自己的夫人早已去世,原來,在劉春霖赴日留學期間,他的夫人久病不愈,為了不影響他的學業,家里人一直沒告訴他。
回國后的第二年,劉春霖擔任了順直咨議局議員、北洋師范學校監督、直隸法政學校提調等職。
雖然咨議院只是一個受制于皇帝的御用機構,毫無實權,可劉春霖一直在努力發揮著其作用。
論國學修養,劉春霖是堂堂狀元,論西學知識,他又是日本政法大學的「海歸」,那段時間,是劉春霖在政壇的高光時刻。
這一年,他才39歲。
正值壯年,恰好是可以做一番事業的時候。
然而,沒過多久,武昌起義的一聲炮響,原本受人敬仰的狀元郎,一下淪落成為了「前清遺老」。
劉春霖
大清亡了,這對劉春霖的打擊是巨大的,即使他想只做個清廷的小官,也是不可能的了。
萬般無奈之下,劉春霖在自己北京宣武門內前王公廠西口寓所隱居了起來,終日讀書寫詩,品茶下棋,閉門不出,日子過得倒也平靜。
此時的劉春霖內心是憤懣的,曾經他是萬眾矚目的狀元,如今,皇帝沒了,清廷沒了,他今后的路該如何走呢?
在北京住所隱居了兩年后,劉春霖決定,終日困在屋子里不是辦法,已經為清廷守節兩年,大丈夫能屈能伸,他終究還是要「出仕」的。
雖然劉春霖早已不在廟堂,但廟堂上卻一直有他的傳說。
袁世凱
劉春霖打算出仕后,袁世凱、黎元洪、曹錕等政權鑒于劉春霖杰出的政績和較高的聲望,都曾任命他為總統府內史,兼任直隸高等學堂學監等職位。
徐世昌做總統時,劉春霖于1920年、1921年兩次作為總統府代表前往山東曲阜主持「大成節」祭祀典禮,一時名聲大噪,在當時極負盛名,這也是劉春霖一生中自認最風光的時候。
然而,當時軍閥混戰,政局動蕩,根本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況且劉春霖在總統府任職期間,以善于辭令、推理嚴密而著稱,經常為了一些問題和同僚們爭得面紅耳赤,這樣便遭到了一些人的妒忌和排擠。
況且劉春霖也看不慣當時的官場,此后,劉春霖便盡量躲避政事,退出政壇后,他每天到中山公園遛彎,閑下來讀書寫字。
當時他的月薪是300塊銀圓,他在北京王恭廠胡同買了一處住宅,前后兩套院,寬敞幽靜,自家有汽車,雇著一個司機,四個傭人,生活悠閑自在。
四合院
早在1917年張勛復辟時,劉春霖也曾以舊冠袍朝拜遜弟溥儀,不失前清遺老本色,在總統府任職期間,劉春霖曾經對袁世凱的復辟丑劇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然而,在國難當頭之時,他終究還是具有憂國憂民之心的。
劉春霖出名以后,曾經在鄉里多次捐資興學,在老家村里曾興建小學一所,學校房屋以及相應設備均由他一手資助。
對其家族子弟的教育,劉春霖也十分重視,但凡是考入中學者,他都會給予資助。
值得一提的是,劉春霖對民間疾苦多有關注,他多次參與賑災,救助災民。
可最令后人敬仰的,還是他在民族大義前的文人風骨和氣節。
在「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了東三省,并扶持清廢帝溥儀做了傀儡,建立了「偽滿洲帝國」。
為了招兵買馬,溥儀除了籠絡一批清末的遺老遺少外,還想讓一些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物為他效力,以此強撐門面。
這其中,自然包括前清狀元劉春霖。
溥儀
1935年3月,偽滿政府總理鄭孝胥帶著溥儀親自簽署的「詔書」去北京拜訪劉春霖,并攜帶了很多東北特產作為見面禮,想重金聘請這位已經63歲的前清狀元出任偽滿洲國的「教育部長」。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