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西漢的經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隨著張騫出使西域,漢朝成為了周邊國家仰望的「天朝國度」。漢武帝也是個相當大方的人,他制定的外交政策并不是吞并,而是友好交往。
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漢武帝給他準備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拿去送禮。一方面除了協商外交關系之外,另一方面就是弘揚大漢的國威,這個送禮的方式任何時候都是很管用的。
那些番邦的國家看到漢武帝這麼大方,當然也能知道大漢的實力,自然愿意俯首稱臣。所以在必要的時候也要回饋一點東西給漢武帝,這些東西當然不能是西漢自己有的,必須得是當地的特產。
所以從那以后,漢武帝的后宮就多了許多「舶來品」,除了一些寶物之外,還有很多動物,比如駱駝、孔雀之類的。漢武帝也是個喜歡養寵物的人,別人送了這些他自然得好好地圈養起來。
久而久之漢武帝就喜歡了這些珍奇異獸,可是有一次西域的胡人敬獻了一只動物給漢武帝,這只動物身上毛發很短,頭部有很長的鬃毛。
漢武帝一看這動物,立即眉頭緊皺,心想這也太丑了點。但是在使者面前又不能表露出嫌棄的樣子,于是等使者走后,漢武帝立即讓人把這只動物丟到圈養老虎的籠子里,要將它拿來喂老虎。
這只被漢武帝嫌棄的動物就是獅子,在獅子進入我國之前,人們都將本土的老虎稱為「百獸之王」,因為沒有見過比老虎還兇猛的動物,這也是民間打虎英雄能廣而告之的原因。
漢武帝自然不知道獅子其實也是一種猛獸,他以為這只動物在老虎面前肯定能成為大餐。殊不知當他讓人把獅子丟進籠子之后,奇特的一幕發生了,只見老虎突然伏地不起,根本不敢正視獅子的目光。
漢武帝看到這一幕都感到非常的差異,心想這世界上還會有老虎害怕的生物,于是急忙詢問身邊人,這是什麼動物。身邊的大臣說西域人稱為獅子,從此漢武帝便將獅子定為「百獸之王」。
據史料分析,漢武帝飼養的老虎應該為華南虎,這種物種體型偏小,面對龐大的獅子確實會驚慌失措,因此伏地不起也很正常。
獅子是自漢武帝打通西域之路后傳入中國的,這件事在《漢書》以及《后漢書》當中都有記載,獅子第一次載入我國史冊是在漢章帝的章和元年,其中提到月氏國敬獻了獅子。
此后又多次提到安息國也獻上了獅子,而史書最后一次提到獅子,是在清康熙十七年,葡萄牙的使者敬獻過非洲的獅子。雖然都被稱為「獅子」,但應該都不是同一個品種。
獅子外形與我國傳說中的猛獸「狻猊」很相似,所以中國人喜歡將它們看成同一種生物。自古以來猛獸都被人們用作保家宅平安的,所以這也使得獅子后期成為鎮宅的「門神」。
由于獅子是「舶來品」,所以物以稀為貴,被人們定義為神獸一般的存在。而且其高傲的王者氣質更是秒殺了一種猛獸,甚至一度成為皇權的象征。
因此漢朝的權貴中都將獅子當成寵物來豢養,目的就是想沾染一些「王者氣息」。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機會,也只有皇族內部才能一睹獅子的真容。
到了唐朝貞觀年間,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外來物品的內涵就更加豐富了。
像許多周邊國家,如突厥、吐谷渾、高句麗和新羅等都紛紛前來臣服大唐。
唐太宗舉辦的大朝會是那個時期的盛會,各國使臣都集結長安來參拜。使臣們的到來,也帶來了許多貢品,其中也有獅子。當時許多權貴人家都有機會把獅子當成寵物來養。
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最遠去到東非的南部海岸,在那里還采購了大量的獅子。這也是由于買賣引起的風潮,因為當時許多有錢人把養獅子看成一種奢侈的享受。
不過後來由于豢養獅子需要太多人力物力,也出現了許多反對的聲音,這種風潮才慢慢褪去。
在很多中國老百姓的心里,獅子的形象都是集霸氣與溫和于一身的,它有不失于老虎這類猛獸的威嚴;也有羊群一樣的溫順。這些看似矛盾的個性特點成就了獅子的名氣。
所以人們會將他視作可以鎮宅的神獸,也把他堪稱諸事祥瑞的象征。古代人將「狻猊」與獅子看成同一類物種,在我國古代宮廷的屋頂上,狻猊是脊獸之一,那些都是神獸,所以獅子也被視為神獸。後來慢慢的舞獅文化就在民間興起了。
在《漢書·禮樂志》中說南北朝時期有象人,而三國時期的學者孟康解釋說,所謂象人就是戲耍蝦魚和獅子的人,這也是有關舞獅活動的最早記載。這種象人活動在秦漢時期被稱為雜戲,說明那個時候就有各種雜耍表演。
但當時天下紛亂,這些娛樂項目也一再被擱淺,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逐漸繁榮起來。那時恰逢獅子傳入中國,漢武帝奠定了他的地位,所以民間鑒于對神獸的崇拜,開始舉行有關舞獅子的活動。
南北朝時期,舞獅子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節慶活動,後來由于太過于盛大,喜歡熱鬧的中國人將舞獅與春節聯系到了一起,此時春節舞獅的習俗才逐漸開始形成。
到了清朝時期,舞獅已經形成特有的一種文化,甚至出現了南北差異,而且表演形式也多種多樣。北獅威武雄壯、南獅溫順靈活,各有各的風采。如今舞獅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在開業慶典上都是常見的。
獅子雖然不是中國的原產,但卻跟中國有著諸多不解的緣分,如今舞獅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中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