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沂水縣紀王崮頂上忽然發現了一座2600年前的古墓。
這個高山頂上的墓地,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高山墓地,有500多平方公尺。
(高山頂墓地)
這個高山頂上的墓地,墓室中的陪葬品確實不少。有人、有物,極盡奢華,但也極盡殘忍,令考古專家怒斥:太可惡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高山頂上的墓地
沂蒙山區的山很有特色,山頂是平的,山頂四周是懸崖峭壁圍著,形成了高山上的平地,當地人把這樣的山叫「崮」。
(地圖沂水縣)
沂蒙山有七十二崮,唯獨紀王崮頂面積比較大。而且這里有水,適合人類居住,所以被人稱為「七十二崮之首」。
誰也想不到,在山頂上居然有墓地,還是王公貴族的墓地。
2012年春天,在山東沂水縣的天上王城景區內,為了增加景區景觀,準備在山頂上開挖一個蓄水池。
在開挖過程中,司機師傅發現,好像挖到金屬的聲音。他沒起初太在意,可是再接著挖下去,突然挖出一些金屬碎片。
他感覺不同尋常,于是,把這一情況上報相關領導。
(發掘現場的青銅器)
景區領導趕緊把這一情況,向縣文物局做了相關匯報。文物局領導非常重視這個特殊的發現,當即就派考古專家前往查看。
考古專家到了現場,查看挖出的這些金屬碎片后,大吃一驚:這個可不得了,這個是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這里會不會是一座古墓?
在之后的開挖過程中發現,真的是一座大型的古墓啊!
諸侯級別的古墓
經過專家鑒定是26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諸侯級墓葬。
在春秋時期的墓葬,等級制度比較嚴格,從墓葬規格就可以大致判斷主人地位。
(發掘現場的墓室結構)
這次在紀王崮發現的古墓級別就挺高,屬于國君級別。
這個古墓的占地面積大,古墓長28米,寬13.6米。在春秋時間,10平米的墓地就算大墓了,這個可是超級大墓,墓主人非同一定。
另外,從陪葬品更可以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
這次發掘的古墓,北面是車馬坑,南面是棺槨,車馬坑和棺槨在同一巖坑內。
先看北面的車馬坑,車馬坑顯然只殘存了中間一部分,可這一部分中就有4輛馬車,均為兩馬駕馭的獨轅車。
春秋時期的戰車,是王候們的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代表,更顯示墓主人身份的高低。不是一國國君,怎會有這麼多戰車?
在墓室南部的槨室南北長11米,東西寬5米,由外槨室、內槨室、外棺、內棺、3個陪葬坑、南北2個器物箱組成。
(北器物箱青銅器)
在墓室南北側的器物箱內,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兵器、樂器、禮器等物品。
特別是這里的樂器中,有四件镈鐘,那可是彌足珍貴啊。一般的古墓中,是不會有镈鐘的。
錞于是一種打擊樂器,主要用于軍隊中。而甬鐘、镈鐘、鈕鐘則是編鐘的組成部分。镈鐘則是一組編鐘的靈魂。镈鐘的地位遠高于禮器的作用,往往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征。
一般諸侯級別的墓主人,才會有镈鐘。
而這些樂器都是成套發現的,尤為壯觀,非常氣派。
(器物箱里的各類青銅器)
另外,在墓室中發掘了大量的禮器,有七鼎。
在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九鼎器物,諸侯級別的用的是七鼎。
專家初步判斷,這位墓主人,是一位諸侯級別的大人物。
未知的墓主人太可恥
在考古專家進行發掘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確定這位墓主人的身份,是哪位諸侯君王把自己葬在了這里?
據史料記載,紀國是西周時間的一個小國,大概在山東半島中北部,也就是現在山東壽光一帶生活,緊挨齊國。
公元前690年,齊國占領了紀國,紀國國君帶這一幫人馬,相傳逃到了紀王崮一帶,這也是紀王崮名字的由來。
《沂水縣志》記載:「紀王崮,巔平闊,可容萬人,相傳紀侯去國居此。」
難道這就是紀王國國君的墓葬?
(出土的青銅器)
前面在車馬坑、南北邊箱都發現大量珍貴的文物,在專家們都期待主墓室中的文物可以幫助他們解開墓主人身份之謎,可是結果令他們大失所望。
這位墓室里的墓主人,就連一顆牙齒都沒有留下,只留下一堆含有朱砂的黃土,還有一些精美的大型玉器散落在棺槨內。
這些玉器中有一些是裝飾玉,還有一些是祭天、祭地的玉壁和玉琮。更為精美的一件大型玉戈,在暗無天日的棺槨里,熠熠發光,印證著墓主人的尊貴身份。
(墓室內的玉器)
最讓人扎心的,還是圍繞著墓主人的殉人坑,真的是無法形容。
據考古專家判斷,殉人坑里有三個陪葬人,其中有兩具為25歲到35歲的年輕人,其中有一位是女子,另外一位無法判斷是男是女。她們的尸骨靜靜的躺在主人的身邊。
最讓人心痛的是,殉葬坑墓主人腳下的殉葬人,還是一個將四只捆綁起來的十幾歲兒童。至于這個兒童,是殺死后捆綁起來,還是活著的時候就遭捆綁,入墓后而死,我們不得而知。
難怪考古專家在查找墓主身份時,一個個表情憤怒,嘴里發出陣陣的嘆息聲。這簡直是太可恥了。
這個紀王大墓,最終也沒能確認墓主人是誰。
但從挖掘出這麼多珍貴文物看,反映了春秋時期,嚴格的禮樂制度和禮樂文化。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春秋時期的歷史,提供了更多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