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沙魯果園不是新景點,早期只是個買水果的停留站,這些年來卻陸續推出各種不同玩法。最受歡迎的是教育性的步行參觀,由專人帶領講解,認識園區里的各種水果蔬菜。比較個人化的玩法,可選擇吉普車體驗,乘坐敞篷吉普車進入園區,也可停下來現摘水果。更受年輕人喜愛的是四輪越野車(ATV)體驗,駕駛帥氣粗獷的越野車,穿過果樹夾道的種植區,沖刺在沙土路上,刺激過癮。
一切都變得如此高效光鮮。新穎的碼頭、新辟的道路、國際水平的度假與休閑設施,對照記憶深處的那個迪沙魯,恍如隔世。
與太陽比早起,當然要走出戶外享受清晨時光。無邊際泳池面向海邊,清晨陽光倒映在水面上,拍起照來特別好看。泳池正前方就是大片沙灘,迪沙魯最大賣點。安納塔拉位于迪沙魯海岸中心地段,左右兩邊可一路通往兩家不同酒店,腳力夠可以往左一路向北通往公共沙灘。
園區核心是東南亞最大的波浪池,浪池在特定時段會掀起一波波浪潮,玩家穿著救生衣在浪頭上起起落落,在安全受控的環境中感受海浪。人造沙灘上擺著一張張臥椅,大人小孩嬉水玩沙,傳來陣陣笑鬧聲。不下水也沾染一身歡樂氣息,心里卻不由地暗忖,迪沙魯坐擁十多公里的綿長海灘,為何還需要在人造沙灘上模擬海浪?
隨著道路的開發,迪沙魯不再像過去那麼與世隔絕。柔佛州後來建設了士乃—迪沙魯大道,大橋跨越柔佛河,從新山到迪沙魯的路程大為縮短,一小時內可達。
沙灘上撿起一片「垃圾」,看似廢紙片或寶特瓶的瓶頭,原來是玉螺(moon snail)的卵囊,分泌物與沙粒粘在一起形成領口形狀,俗稱「Sand Collar」(沙領口)。
沒看過玉螺,但撿起一些貝殼看到上面有小小的圓細孔,那就是玉螺的杰作,鉆孔把貝殼里的生物吃掉。Shakira說,小時候在沙灘上專門撿這類帶孔的貝殼,串起來做成貝殼項鏈。
沙灘導覽在長長的沙灘上進行,清理得平坦干凈的沙灘,隱藏著豐富的自然生態。導覽員Shakira經驗豐富,隨手撿起貝殼、海藻、礁石,都有一番精彩。腳下不知名的貝類蟹類,念不出來的生物學名,都在眼前活生生立體呈現,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迪沙魯,七八十年代曾是新加坡人愛去的度假勝地,在時光推移中漸被遺忘。近期隨著迪沙魯海岸(Desaru Coast)的發展,再次進入人們的目光。
無所事事的海濱假期,酒店的選擇決定了度假的內容。我住的迪沙魯安納塔拉(Anantara Desaru Coast Resort & Villas)是泰系度假酒店品牌,彌漫濃濃泰式特色,一趟渡輪即來到有如普吉島或蘇梅島的海濱度假環境。
迪沙魯一個比較廣為人知的看點是迪沙魯果園,園區里種植百多種不同品種的熱帶水果,如菠蘿蜜、水蓊、紅毛榴梿、龍珠果、榴梿等等,也有一些比較少見的水果,如百香果、黃金果、可可。
水上樂園有20多種干濕玩樂設施,各種水上滑梯有不同的長短高度與刺激指數,標志性的Kraken’s Revenge是本區域首座水上過山車,從高處急速俯沖,落下時水花四濺,成為樂園最亮眼的畫面。
吸引年輕人的還有迪沙魯海岸冒險水上樂園,馬來西亞最大的水上樂園,高高的過山車軌道,公路上遠遠就吸引目光,心情也跟著歡樂起來。
完整規劃的環境盡善盡美,我還在懷念著曾經的淳樸面貌。在國際化度假區里吃了好幾餐的酒店美食,終于走出迪沙魯海岸范圍,來到北部公共海灘,不那麼干凈平整的沙灘上,找到了熟悉的感覺。餐館面向海邊,沒有冷氣,室內擺著一缸缸的游水活海鮮。食客們圍桌共享,空氣中鮮味飄香,彌漫著昔日的海鮮館氣氛。迪沙魯以龍蝦聞名,現點現做,果然細嫩鮮美。細品慢嘗,往日回憶點滴浮上心間,鮮活明晰,而又云淡風輕。
說起迪沙魯,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的鄉土面貌。其實,馬來西亞半島東南角的綿長海岸線,22公里當中有17公里是新開發的綜合型度假區。迪沙魯出現迪沙魯海岸,概念就像民丹島上出現了民丹島度假勝地,圣淘沙島上出現名勝世界,財大氣粗的新興發展,頓時為寂靜的海邊注入滿滿的活力,小地方一躍而成為國際品牌云集的度假勝地。
印象中的迪沙魯就是一個寧靜海邊,吹海風吃海鮮。上網一搜才發現,曾幾何時已出現那麼多新鮮玩法。當中最感到驚喜的是由馬來西亞生態旅游專家JungleWalla主持的沙灘導覽與觀鳥活動。行程特別為酒店住客量身定做,在度假村范圍或周邊地區進行。
聽導覽講解才知道,Desa意思是村子,Ru是木麻黃,所以迪沙魯是「木麻黃的村子」。沙灘上隨處可見木麻黃樹,生長得特別茂盛狂野。
這片沙灘的另一地名是Bandar Penawar,得名于Penawar樹,同樣可以在海邊看到。
來到門口下車,門衛敲響迎賓銅鑼,「咚……」的一聲伴你進入大堂。辦理入住手續不在酒店柜台,而是走到大堂戶外水池邊。寬大沙發面對著無邊際水景,視線向正前方的泳池與大海延伸,心情已進入度假模式。
跟著導覽邊走邊看,有如偵探般地研究每一個細節。看沙上留跡,辨識出哪種蟹類曾經走過;造型獨特的沙幣(Sand Dollars),形狀扁平如錢幣,被認為是美人魚身上的錢幣,其實是海膽的家族……諸如此類的趣味冷知識信手拈來,俯拾即是。還是同樣的一片沙灘,原本以為的「什麼都沒有」,原來只是自己的孤陋寡聞與視而不見。
迪沙魯海岸綜合型度假區占地面積超過3900英畝,涵蓋知名酒店和度假村、會議中心、高爾夫球場、主題水上樂園和餐飲區等等,2018年起分階段投入營業。
而迪沙魯終于也迎來自己的渡輪碼頭,2022年7月投入使用。一個多小時船程就能從新加坡丹那美拉碼頭直通迪沙魯海岸,碼頭外有固定班次的短程巴士,接送游客前往迪沙魯海岸各酒店或高爾夫球場。
我對迪沙魯的印象,始于遙遠的上世紀回憶。1980年代的迪沙魯還是新興景點,有一回吉隆坡親戚派駐到哥打丁宜好幾個月,學校假期租下迪沙魯的度假屋,新加坡這邊的幾家人,浩浩蕩蕩開了幾輛車一起跨越長堤,與馬來西亞親戚們歡喜相聚。
印象中的迪沙魯十分偏遠,長長的道路最後來到一大片寬闊的海邊,感覺不像出國,更像一次特別的家庭海邊野餐。
其實沙灘并沒有私人或公家之分,各家酒店無法在海邊圍起籬笆,走著走著就進入各自的范圍。但是由于附近沒有什麼人家,所以酒店的這段沙灘非常安靜,也特別干凈,每天還有專人打理,幾乎完全不見垃圾。
度假村里環境清幽,空間開闊。夜晚在蟬鳴中入睡,清晨在鳥叫聲中醒來,久違的自然趣味。清晨在自家陽台上等日出,看朝霞滿天,陽光四射。
第一次參加觀鳥活動,就在度假村里,帶著望遠鏡,在導師的指引下,觀察樹間的動態,聆聽鳥叫聲的方向,舉起望遠鏡細看。逐一找出來才驚覺身邊就生活著豐富多樣的鳥類,每一種鳥類各有不同叫聲與習慣,未經指出的話,也就視若無睹。
迪沙魯的最大亮點,就圍繞著一片長長沙灘。還是當年的那片海灘,因為國際酒店入駐,發掘出更多新鮮體驗,當然也因為年代不同,有了不一樣的視角。
迪沙魯,曾經的人氣旅游地,隨著迪沙魯海岸的發展,已從鄉土面貌「轉身」為國際級度假景觀。作者帶著上世紀的遙遠回憶舊地重游,體驗同一片長長沙灘上的各種新玩法,發現原本以為的「什麼都沒有」,原來只是自己的孤陋寡聞與視而不見。
迪沙魯海岸共有四家酒店(Hard Rock、Westin、Anantara、One & Only),風格各異,都在步行范圍內。好奇走進去逐一打卡參觀,可以看到同一個度假勝地,如何打造出不同的酒店風格與品牌特色。
長大以后能夠獨立出游,一次同學相約,從樟宜尾坐船去到邊佳蘭租腳踏車騎行。
那年頭沒有谷歌地圖,只知道邊佳蘭碼頭下船地點在四灣,迪沙魯是六灣,腳踏車店老闆說,沿著這條公路一直往前就是迪沙魯。一聽迪沙魯有莫大的吸引力,使勁向前終究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為了不錯過回程渡輪,騎到一家海鮮館飽餐一頓就打道回府。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