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習恐懼、不自信、焦慮的孩子,一般都把自己學習好壞作為衡量自己好不好,是否被他人認可的標準,他人包括父母、老師、同學等。如果他認為自己學習不好會讓父母、老師失望,讓同學看低或不喜歡,當然他們會對學習恐懼、焦慮,對自己不自信。而孩子這種標準體系的建立來自于家庭、社會。社會因素我們無法改變,但是家庭影響我們是可以改進的。
那麼我們首先家長要思考,在從小到大的教育中,尤其是上小學以后,自己有沒有把學習好壞作為衡量孩子好不好、孩子未來好不好的標準,或者作為自己成不成功的標準。如果這是家長的標準體系,那麼在孩子學習不好時,家長就會不滿意、就會焦慮、沮喪和失望,孩子感受到這些情緒,就會內化到自己心里,形成內在的思維模式——我學習成績不好,他人就會失望,我就會不被喜愛。因此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標準體系,改變自己的標準體系,減少自己的焦慮,自然也能減少孩子的焦慮。當孩子學習成績下滑的時期時,父母還能一如既往地保持欣賞孩子的心態,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父母需要去學習與練習。
另外,我們要思考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孩子熱愛學習,一定是在學習中有收獲,有成就感。比如成績好,孩子能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這是成就感,但是這種成就感只在考試成績好的時候才有,而成績不可能一直好,總有上下波動的時候,所以這個成就感很短暫。一旦達不到,會產生挫敗感,很快淹埋了這種唯一的成就感。
要讓孩子體會自己在學習中的收獲和成長,才是真正學習的內驅力。其實,學習的過程是既是積累知識的過程更是培養能力的過程,也許小學、中學的具體知識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一定會用到,但是我們所獲得的能力是終身會用到的,能力是我們終身的財富。教育的方法很多,我分享我的一個方法。我在孩子上國中之前跟孩子說了這番話:語文帶你看世界,知道世界上有哪些情感,哪些事物和人;學會掌握如何從大量信息中提前關鍵信息;如何表達自己。數學培養邏輯思維,讓我們學會梳理、分析和總結信息,學會讓信息為自己所用。外語讓我們能學到最先進的知識,能更廣范圍的交流。學習中我們學到如何安排時間、如何面對成功、失敗和挫折,如何與同學、老師合作。我讓孩子去體會,學習后與學習前有何不同,考得好是什麼感受,考得不好時什麼感受,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自己有什麼收獲,有何成就感,這樣不斷強化下,孩子能真正體會到自己的收獲,才會覺得充實,不反感學習。
本文指導專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醫學一科副主任 副主任醫師 舒暢
來源:科普大講堂
責編:夏天
編審:王俊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