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有痔瘡史多年,最近因為間斷便血又去醫院檢查,還做了腸鏡,結果提示「混合痔、慢性結腸炎,結腸多發息肉」。醫生看了下報告,建議王先生做個肛腸指檢。
但一方面是害羞,另一方面以為是「痔瘡」老毛病犯了,王先生就拒絕了醫生建議,開了點痔瘡藥保守治療。但3個月下來,癥狀不但沒有緩解,還越來越嚴重。意識到不對勁的王先生再次來到醫院,指檢發現肛緣有腫物,之后確診為「肛門腺癌」
王先生怎麼也弄不明白,好好的「痔瘡」,為什麼就變成肛門癌了呢?平時肛周癥狀也不嚴重,怎麼就被找上門了?
肛門癌屬于下消化道癌癥,通常發生在肛周,特別是齒線下方。其中,鱗狀細胞癌多見于肛管和肛門周圍,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肛瘺、痔瘡、濕疣以及手術等對肛門的長期慢性刺激,最終演變為癌癥。
如果出現以下5個癥狀,需要警惕肛門癌。
1.大便習慣改變
大便習慣改變,如
排便次數明顯增多,感覺未能完全排空,不要以為是簡單的「拉肚子」,應及時就醫排查,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2.糞便形狀改變
正常的大便通常呈成形的條狀,但如果形狀變細、變形,尤其帶有黏液或膿血,可能是肛門癌的征兆。
3.肛門疼痛
肛門疼痛是肛門癌的典型癥狀之一。初始時癥狀可能不太明顯,但隨病情發展,疼痛感會加重,尤其是在排便后,并且持續時間延長。
4.肛門瘙癢伴分泌
肛門瘙癢且有分泌物,常伴有惡臭和瘙癢感。
5.肛管內腫塊
通過直腸指檢、肛窺器或其他檢查,可以在肛管內發現腫塊。
若發現自己長時間出現上述情況,要警惕可能是肛門癌的跡象,及時就醫進行專業檢查。
根據《美國外科醫生》的研究論文,肛門癌在腸癌中極為罕見,僅占1%-2%。雖然罕見,但仍需留意,且因為與肛管的良性疾病,如痔瘡,會呈現類似的癥狀,更加難以辨別,有可能錯過最佳時機。那麼,該如何區分肛門癌和痔瘡呢?
1.便血的顏色
肛門癌引起的出血通常呈暗紅色,而內痔引起的出血則為鮮紅色。
2.出血的形式
肛門癌引起的出血多為混有黏液的渾濁血液,且出血時間不固定;而痔瘡引起的出血通常呈點滴狀或者噴射狀,血液相對較清,多在排便時出血。
3.發作的時間
痔瘡的癥狀大多數情況下是間斷發作的,而且可以通過休息或藥物緩解;而肛門癌的癥狀是持續性的,需要引起警覺。
4.有無伴隨癥狀
肛門癌可能伴隨全身癥狀,如乏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等,而痔瘡一般不會引起這些癥狀。
對于出現上述癥狀的患者,要高度警惕可能是肛門癌,建議及時就醫進行肛門鏡、CT、磁共振等檢查,以確診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肛門位于身體相對隱蔽、通風不良且富含汗腺的區域,易發生炎癥和感染。而肛周皮膚受到不潔物的刺激,也容易引起皮膚病,進一步增加癌癥的發病幾率。因此,保持肛門衛生是有效預防肛門疾病的關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保持衛生并不等于清潔次數越多越好。一些人每天清洗肛門2-3次,甚至更頻繁,或者在每次清洗時都試圖將肛門內部清洗得很干凈,但這實際上是錯誤的做法。這種過度清洗不僅改變了肛門局部的生理狀態,還干擾了肛管正常的分泌功能,從而降低了肛門的抗病能力。
此外,過多的逆行刺激
可能導致肛管和直腸末端長期處于充血狀態,反而增加了患上肛腸疾病的風險。大部分情況下,肛門清洗每日一次即可。
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合理地清潔肛門是遠離肛腸疾病的重要舉措。肛門洗不好容易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清洗更需要講究方法,以下3個細節可不要忽視了:
1、不要洗得太深入
肛門清洗過程中,最好保持自然狀態或輕微收緊肛門,確保清洗的是皮膚而非粘膜。
2.用溫水清洗最好
肛周皮膚呈弱酸性,表面具有脂層。然而,大多數香皂為堿性,沐浴露中含有的某些化學成分可能影響肛周皮膚的pH值,干擾其酸堿平衡。此外,清洗過度可能去除脂層,導致皮膚干燥,從而可能引發肛周瘙癢等不適癥狀。
所以,日常用溫水進行清洗即可。
3.盡量用淋浴頭沖
采用流動的水沖洗是更為干凈和衛生的方式。在進行清洗時,務必掌握好水溫,大約在40℃左右為適宜。
對于沒有淋浴條件的情況,也可以選擇使用盆洗。
不過,要特別注意使用專用盆,避免混用或將洗屁股的盆用于其他物品(如洗襪子等)。
上述細節做好了,我們清洗肛門也能夠更舒適和健康。
雖然肛門癌等疾病相對罕見,但我們依然要保持科學的衛生習慣和適度的清潔,從而有效預防一系列肛門疾病的發生,減少潛在疾病風險。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