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某小鎮。
最近,鎮上鬧出一個大新聞——
文學教授大衛,公開揭露市長從一項雕像工程里貪污了500萬元公款。
然而,市長并未受風波影響。
依舊在鏡頭前,做著面面俱到的美麗發言…
反倒是曝光者大衛,受到了「盜竊15把公椅」和「挪用公款」的虛假指控,被戴上電子腳鐐,軟禁在家。
不能撥打電話,也不能上網。
一時間,他飽讀詩書、倍受學生愛戴的人師形象跌得粉碎。
同事和鄰居避而遠之,老母親整日愁眉不展…
所有人都勸他早日認罪,求一個輕判。
身為知識分子的大衛,也深知「民與官斗不會有好下場」的道理。
但他卻軟硬不吃,決定硬剛到底。
軟禁期間,大衛的生活一步步走向崩塌。
案件開始逾越法律邊界,讓局面漸趨失控…
電影《軟禁》上映于2021年,由著名俄羅斯導演
小阿列克謝·日耳曼執導,曾入選戛納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展。
這部電影非常冷門,豆瓣觀看人數還不足千人。
全片的場景局限在大衛的公寓,以及電子腳鐐的行動范圍之內,是典型的低成本影片。
但這個充滿諷刺意味和批判色彩的故事相當抓人,畫內的質問、怒吼、迫害,打通了銀幕與現實的空間距離,將矛頭對準了吃人的黑惡權貴。
處處不可說,卻處處都講得明明白白…
生活中的大衛,是保持憤怒的反叛之輩。
比如,當所有鄰居都對附近超市的虛假宣傳持沉默接受的態度時,他卻不愿助漲資本家的氣焰,寧愿多走幾公里路,去另一家超市采購…
大衛維護內心秩序的做法,于旁人而言,無非是一個書呆子在鉆牛角尖罷了。
但這次不同,懸在上空的權力之刃,讓大衛的交際圈開啟自我禁言模式,紛紛與大衛劃清界限。
請好的律師,不愿接這塊燙手山芋,臨陣脫逃…
趨炎附勢的鄰居,站出來作偽證,聲稱大衛曾親口炫耀過是如何花掉公款的…
急于表明立場的學校,在大衛最需要聲援的時候,做出了開除的決定,昔日同僚無人投反對票…
在法律程序到來之前,大衛先迎來了一場自私自利的,來自底層的道德判決。
公寓內,大衛的軟禁生活勝似恐怖片。
抗議者們聚集在樓下,高舉橫幅,用擊潰大衛心理防線的姿態喊著「文學之恥」的口號。
而媒體就站在這群「演員」的旁邊,冷眼拍攝…
一群不速之客,在深夜闖入大衛的居所,搜尋他丑化市長的證據
(一幅市長和鴕鳥交配的漫畫),搞得滿地狼藉。
而負責監視的警察,甚至沒有過問這起暴力事件…
還有一次,大衛差點被殺人滅口…
他在「牢籠」之中,度過了自己的生日。
沒有鮮花,沒有蛋糕,沒有好友到場。
但卻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完美生日。
因為,他最愛的那幫學生相約而來,舉杯彈唱,為恩師慶祝這個極其特殊的生日。
大衛得知,有位學生不懼退學警告和警察拘留,獨自在校外抗議。
他無比欣慰,更多的,則是心疼…
從短暫的溫暖中抽離,生活又回歸無盡的窒息。
而來自底層的小小善意,也在為大衛的勇氣續航…
大衛的老母親突發心臟病住院,可直到母親去世,大衛都未獲得許可,去醫院見母親最后一面。
母親生前喜歡熱鬧,大衛想把母親的好友們都叫到場,舉行一場體面的葬禮。
但這樣一來,大衛就沒有足夠的錢繼續支付律師費。
接手案子的,是一名剛休完產假的女律師。
丈夫并不支持她回歸職場,而是讓她為孩子和家庭多考慮,犧牲事業。
因為這個案子,她被丈夫家暴,婚姻走向末路。
還失去了朋友,丟掉了所有客戶。
大衛的處境,她都看在眼里。
她不愿因為一筆酬勞,讓大衛此前竭盡全力的抗爭付諸東流,不愿讓大衛所有的犧牲淪為無意義的掙扎。
于是她提出:先打官司,錢的事以后再說…
大衛的傲骨,脫胎于他專研的「白銀時代」。
那是繼普希金所處的「黃金時代」之后,俄國最耀眼的文學時期(1890年-1921年)。
期間,發生了一戰和俄國的幾次革命,新思潮迸發,文學藝術蓬勃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杰出作家。
「白銀時代」之于大衛,正如魯迅先生之于我們,是能夠照亮現實、源源不斷提供精神力量的存在…
但導演(兼編劇)并未用所有筆墨塑造一個完全的,充滿符號性的,劍指陰暗的斗士。
而是呈現了大衛為人夫、為人父時,身上布滿瑕疵的另一面——
女兒染上毒癮,妻子想盡辦法拯救女兒,而大衛卻固執地以為能罵醒女兒,在女兒最需要幫助和陪伴的時候,狠心將女兒趕出了家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