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5月份,在溫度逐漸回升的背景下,偶見急劇降溫的現象,老祖宗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倒春寒」。據農村老人常說,身體不好或者剛生完大病還在恢復的老人,容易在「倒春寒」的時候扛不住。
而在「倒春寒」期間,其實也是最容易引發各類疾病發生的。尤其是一些有脾肺氣虛、氣血不足問題的中老年人群,這段時間更應該多加注意。不過,在我們農村野外,其實有一種「土人參」植物,剛好可以有效針對這類問題。
「土人參」是我們當地老人流傳下來的叫法,眾所周知,但凡名字中帶有「人參」二字的植物,我們都不應該忽視其價值。在《滇南本草》一書中,介紹它:「補虛損癆疾,婦人服之補血。」,也就是說它可以補虛,亦可補血。
在《黃帝內經.靈樞.本神》中提到:「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說的是如果一個人肺氣不足,往往會出現鼻塞,導致通氣不足。體內的「廢氣」不能及時排出體外,會對身體有傷害。比如爬個樓梯都氣喘吁吁,休息幾次,那就要注意了。
所以,不妨來認識一下農村野外這種「土人參」植物。
它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比如浙江、安徽、云南、湖南、廣西、廣東等地。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耐高溫不耐寒,因此北方地區少見,因為它很難入冬。
它是多年生土人參科植物,野外環境可生長于山坡、林下等陰濕處。莖直立生長,野外一般常見30-50厘米的高度,根部粗壯且長,肉質,是主要的入藥部位。目前,國內藥企的收購價一般都在1斤百元左右。
葉子對生,葉柄較短,橢圓形態,葉面翠綠色,葉背顏色較淺,偏白。葉子邊緣無鋸齒形態,摸上去有肉質感,也較厚。葉長4-10厘米,葉寬2-4厘米。6月為花期,開紫色花,花序頂生,9月結果,由紅色球形小蒴果漸變為黑色。
它具有十分粗壯的主根,可以深入地下數十厘米之深,因此挖取并不容易。除了主根,還有少數幾條分枝,但是往往不成氣候。新鮮采挖出來的「土人參」表皮多為褐色、黑色,將表皮去掉,可以看到里面乳白色的肉質根。
「土人參」在傳統中醫記載和民間使用中,功效和用處也較多。有經驗的老人會采摘它的葉子,清洗干凈之后清炒或做湯,俗稱「人參菜」,具有較高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而肉質根的使用方法就更多了。
可以將肉質根清洗干凈切塊和骨頭煲湯,亦可切片涼拌食用,口感爽滑,營養較高。在《天寶本草》中,稱其為「水人參」,因其根水分充足,較嫩而得名。《常用中草藥手冊》介紹它:「補中益氣,潤肺生津。治病后體虛,勞傷咳嗽。」
所謂「補中益氣」,其實說的就是補氣和具有補氣的「藥物」,這里的「藥物」,指的便是「土人參」植物。除了平常感到氣虛氣短的人群,還有病后正在恢復的人群也要多關注它。地方性醫書,比如《南寧市藥物志》介紹它:「潤肺止咳。」
這里就說到它具有潤肺止咳之用,當然,「土人參」的價值遠非于此。而它的大名就叫做櫨蘭,還有假人參、土洋參、飛來參等叫法,各地文化差異,叫法多樣也屬于正常情況。「土人參」雖好,但是有利有害,因此不建議外行人私自藥用。
備注:本文為科普文章,不構成醫藥建議,注意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