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奇經八脈是我們的生命線,每天刺激八脈上的大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人體仿佛有了一股清陽之氣。八脈里有八個代表性的穴位:公孫、內關、臨泣、外關、申脈、后溪、列缺、照海。每個穴位相當于「核反應堆」,一治就治一大片。經常針灸刺激這些穴位,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平衡陰陽,起到防治疾病,保衛身體的作用。
內關穴:養顏養心
內關穴屬心包經,通于任脈,會于陰維,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內關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開人體內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顏之功。很多女性朋友在40歲至50歲之間,經常容易產生心慌、氣短、出虛汗等不適癥狀。醫院也查不出是什麼病,只能籠統說是更年期綜合癥,或者亞健康。中醫認為:這個年齡段,是女性身體衰退的階段。女子的衰老首先從陽明經開始,慢慢地三條陽經氣血也逐漸衰退。頭為諸陽之會,氣血不能上達于面部,皺紋和斑點就產生了。人的美實際上與氣血息息相關。心主神,其華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氣血來充盈,氣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臉上,所以女人養顏首先要養心。
外關穴:聰耳神穴
外關穴是三焦經之絡穴,通于陽維穴,具有解表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不僅對急性腰扭傷有奇效,還對關節炎、頸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中醫認為:出現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而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并引導元氣出納運化于一身的效果。這個穴位淤阻的時候,會引起耳膜弛緩不收,塌陷的耳膜無力恢復常態。外關穴在臨床上還可用于治療急性腰扭傷。
列缺穴:治落枕、偏頭痛
落枕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苦不堪言。落枕還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號,經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時調理預防,多半會導致頸椎病。列缺穴對于預防頸椎病有獨到的效果。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
后溪穴:改善頸腰椎病
后溪穴最早出自于《靈樞本輸》,是隸屬于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為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中醫認為:后溪穴具有清熱利濕、寧心安神、通血活絡的功效。經常刺激此穴,可改善頸椎疼痛、腰椎疼痛、腿部疼痛,也有保護視力、緩解疲勞、補精益氣的功效。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后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
照海穴:治療咽痛
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蹺,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稱此穴為「漏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經常刺激此穴,能激發腎中精氣,引水液上行,滋潤喉嚨,虛火得到腎水的滋潤則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嗓子干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刺激此穴,既可滋腎清熱,也能讓三焦功能順暢起來。
申脈穴:溫陽散寒
申脈穴隸屬膀胱經,被稱「陽中至陽」,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人體受到寒邪之后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刺激此穴,能夠使患者體內的寒邪之氣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也能恢復自身的陽氣,改善腰背痛、腿痛等現象。
公孫穴:擺平脾胃疾患
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沖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中醫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脾統血,主運化。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濕,就會產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隨嘔吐、噁心、頭痛等癥狀。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多刺激公孫穴。能夠補脾和胃、調心安神、疏導氣血,滋陰降火,改善脾虛腎弱的情況。
臨泣穴:升發少陽之氣
臨泣穴是膽經上的主穴之一,連通帶脈,也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