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十七年,起義軍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俘虜晉王朱求桂,繼而兵分兩路,合擊北京,意圖快刀斬亂麻,攻克京師。
消息傳到北京城后,滿朝震驚。崇禎皇帝更是孤立無援,坐臥難安。
在如此緊張的氣氛下,時任薊遼總督的楊鶴聯與順天巡撫王永吉聯名上疏崇禎皇帝,建議盡快撤離關外四城,獨守山海關,并調回吳三桂守衛京師。
面對這棄地保命之提議,崇禎皇帝一時拿不定主意,故召集幾位心腹大臣商議對策。但是,由于害怕被事后清算,大臣們竟建議先召吳三桂之父回京,再重新商議。

一來二去間,前線部隊寶貴的作戰優勢被白白耽擱,在晉北堅守寧武關的名將周遇吉將軍也孤立無援,隨著一聲巨響,城門被攻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關城。
周遇吉在城中進行了七天的巷戰之后,殉城身亡,起義軍自此暢通無阻,直搗京城...
百年時間眨眼而過,人們在抨擊晚明腐朽統治之余,總不忘嘆息周遇吉將軍的忠肝義膽。
而他的殉城原因,歷來也是爭論不休。

有人說,他是在城破后與起義軍奮戰至最后一刻,被亂箭射死后分尸;也有人說,他是在守城無望時獨自縋繩而下,被起義兵亂刀斬首而死。
直到1997年,后人無意間在山西省寧武縣東郊火車站附近發現周遇吉的陵墓,他的死因之謎才被徹底揭開。
而那段裹挾著黃沙狂風的精忠歷史,也才得以重回世人面前...
·奮勇殺敵的晚明「戰將」
「何不于無事時練膽勇,為異日用,而徒糜廩祿為!」
在晚明官場中,周遇吉是罕見的異類。
晚明朝政昏庸、吏治腐朽、文武百官皆欺上瞞下,就連負責守衛皇城的將領士兵,都是出身官宦、不學無術的「關系戶」。
一眾庸碌之才中,扎扎實實靠著顯赫戰功,從普通士卒升至京營游擊統領的周遇吉,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生于明末亂世,空有一腔報國之志的周遇吉,在還未得到重用前,沒少受到周圍同僚的嘲笑與奚落。
但是,面對眾人不懷好意地調侃,生性忠厚耿直的周遇吉,常常會挺身而出,痛斥同僚空拿軍餉、不辦實事的腐敗行徑,并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他勤懇練兵,不愿松懈分毫。
在他看來,勤練軍務報效祖國,比整日碌碌無為要好得多。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能夠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
崇禎皇帝繼位后,將太祖朱元璋時期設立的、已成花拳繡腿之流的御林軍重新整編,立原先的四衛營為勇衛營,并任命孫應元、黃得功等大將親自練兵,兵卒改稱「黑頭軍」。

而周遇吉,就是黑頭軍中,數一數二的將領人才。
與當時流于形式的訓兵環境不同,士兵在進入勇衛營后,都要經過嚴苛的篩選考驗,每日在將領們的指揮下操練武功,不得有絲毫懈怠。
在這樣的艱苦訓練下,勇衛營的黑頭軍們便與朝廷的其他兵營拉開了實力差距。
黑頭軍雖其人數不多,巔峰時期也不過萬人,卻屢戰屢勝,成為了當時各路叛軍心中最為忌憚的黑刺。
崇禎九年,滿人皇太極率清兵悍然入侵,從獨石口入關,撕裂明朝軍隊防線后繼續揮兵北上,勢如破竹般接連攻破重鎮,昌平城樓也在明軍戰敗后被毀壞,影響惡劣。
眼見京師岌岌可危,周遇吉不顧自身安危,多次上疏皇帝,請求領命出征,對抗外來勢力。
終于,他的堅持打動了崇禎皇帝,周遇吉得以有機會與兵部尚書張鳳翼一同,帶領軍隊前往對戰。

或許是終于等來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在與清兵的戰事中,周遇吉表現得非常神勇,幾乎形成了碾壓之勢,大滅前者的囂張氣焰。
當時,周遇吉方部隊趕到昌平城時,恰巧與搶奪完財物、正欲離開的清兵部隊迎面相遇。清兵一時間有些招架不住,潰敗而逃。
明朝軍隊首戰告捷后,在昌平城周邊地區,兩方部隊還曾發生過數次激戰。
在周遇吉與張鳳翼的指揮下,明朝軍隊越戰越勇,以摧枯拉朽之勢重創皇太極的清軍,順利完成了清退來犯敵軍、保衛京師的重要任務。
也正是經此一戰,周遇吉杰出的個人才能與遠見卓識終于被朝廷看到,他也因此被連升兩級,封為前鋒營副將,統領7000兵馬,負責圍剿流寇。
自此之后,周遇吉終于有了一展自身抱負的用武之地,在擔任前鋒營副將的幾年時間里,他不懼個人安危,率領部隊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

崇禎十二年,山西鎮總兵許定國因犯罪被處決,周遇吉奉旨前去接任總兵一職。
在趕往赴任的路上,士卒卻突然來報,稱有數萬清兵一路打砸搶掠,在天津楊柳青地區作威作福。
聽聞此消息,向來憎惡清軍蠻橫行為的周遇吉怒不可遏,當即決定,折返回津,會一會這數萬清兵。
從雙方的隊伍體量來看,周遇吉的這個決定并不合時宜。
因為是要前往山西赴任,周遇吉帶領的兵卒不過數千,與對手有著近十倍之差,縱使訓練有素作戰驍勇,周遇吉以少敵多的決定都顯得過于冒險。
但在強烈的愛國熱忱面前,周遇吉還是毅然決然踏入了清兵的主力范圍,勢與其決一死戰。
面對周遇吉的突襲,在入關后幾乎沒遇到過任何阻力的清兵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眨眼間便被周遇吉砍殺掉數千兵卒,士氣大挫。
待到明白來者何人后,緩過神來的清軍迅速調整狀態,開始了與周遇吉的激戰。

但讓清兵沒有想象到的是,在他們的全力進攻下,剛開始便一眼能及的數千明兵,竟全然沒有戰敗潰退的苗頭。
恰恰與之相反,在數倍于自身的敵軍面前,周遇吉部隊反而越戰越勇,以一夫當關之勢抵擋住了他們的猛烈回擊。
戰斗進行到第三天,縱使擁有近七萬部下,清軍心中也不免沒有了底氣。
再加上有線報稱,明軍的增援就在趕來的路上,左右衡量后,死傷慘重的清軍最終決定不再與周遇吉方纏斗,先行撤退。
這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周遇吉贏得干脆漂亮。
消息傳出后,明朝各將領無不佩服周遇吉的果敢睿智,而他的赫赫戰功,也傳至了農民軍起義首領——李自成的耳朵里。

一方是保衛朝政的要職將領,一方是企圖另立天下的起義軍首領。
周遇吉與李自成的交手似乎是冥冥中早已注定,但雙方都沒預料到的是,這一天竟會來得這樣快...
·苦守寧武關,以身殉城死因成謎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攻下承天后,自稱「新順王」,率主力北上,意欲攻破北京城。
農民出身的他,深諳糧草對軍隊的重要性。
在沿路北上的同時,他一邊動員百姓堅壁清野,以切斷明軍糧食供給;一邊派兵出征汝州,直接切斷明軍糧道。
結果不出意料,短時間內,沒有了足夠糧草供應的明軍便大受影響,一路連敗。
對于當時與其對戰的明朝老將孫傳庭而言,李自成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心腹大患。

同年十月,雙方在潼關激戰,明軍劣勢盡顯。
得知消息后,在山西駐守的周遇吉迅速反應,想要規劃出一條完整的抗敵路線。
從李自成的進攻方向來看,周遇吉認為,想要快速進入京城,除去正在攻占的陜西之外,山西就是其要面臨的最后一道防線。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