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北京時間12月22日11時27分
迎來冬至節氣,
民間習俗從這一天開始「數九」,
標志寒冬到來。
今日以后,
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
正午太陽高度會逐漸升高,
北半球的白天也將慢慢變長。
你知道冬至這天有哪些習俗嗎?
冬至這天吃餃子,
是為了紀念誰?
......
快和小編一起來看!
在古人看來
冬至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關鍵節氣
此時的物候也符合著
古人對陰極陽生的理解
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之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都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由于陽氣初生,山中的泉水也已暗暗開始流動。
自冬至開始
我們正式進入「數九」天
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
生動形象地記錄
冬至到來年春分的物候變化
比如華北地區就有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吃餃子,
是為了紀念誰?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嗎?
故事還得從醫師張仲景說起,他是南陽稂東人,著作有《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
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
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原來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冬至節氣,也被稱為「亞歲」,排在24個節氣之首。《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足以可見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人們最初過冬至,就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1、祭天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歡搞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3、北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4、南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江南地區的傳統習俗。湯圓也稱湯團,「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萊、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冬至迎來最寒冷的天氣,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和心腦血管疾病。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冬至前后是人們開始進補的最好時間。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