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橋邊,只見一個又矮又胖的和尚,正附耳對一個又高又瘦的秀才低語著,似乎盤算著什麼計謀。
而他們面前,則是一個貌若天仙的寡婦。
一個和尚、一個秀才、一個寡婦,為何會共同聚首在河邊?和尚和秀才又盤算著什麼計謀,是否和寡婦有關呢?
傳說湖北恩施的轎頂山旁、野貓河畔,有一座橋,叫做清和橋,始建于清朝,具體年份不可考。
清和橋旁建了一座極具土家族風格的吊腳樓,樓里住著一個年輕女子,名諱覃碧蓮,時年也不過二十有一。
覃碧蓮天生麗質,方圓十里八鄉無人不知其膚如凝脂、貌若天仙。
甫一及笄,覃家的門檻都快被說媒之人踩塌了。
待覃碧蓮千挑萬選,好不容易選中一名最佳夫婿,情投意合,天作之合。
怎料堪堪新婚燕爾,丈夫便突然暴斃,覃碧蓮就此做了寡婦。
彼時土家有一習俗,若過門媳婦未曾生育,便由夫家當閨女一般養著。
在守寡一年后,女子可以選擇另覓良婿嫁人,或是替夫家招個上門女婿。
自覃碧蓮守寡開始,周邊單身未婚男子,或是鰥夫都對她「虎視眈眈」,就等著她守期一滿,便前去提親。
很快,一年即將過去。
雖說尚未期滿,但許多男子都已經按捺不住,紛紛涌向清和橋,就算說媒不成,一睹覃碧蓮芳容也是極好的。
覃碧蓮早就不堪其擾,對來者臉色也不善,後來更是干脆不搭理。
就在某一天,一個又高又瘦的秀才,和一個又矮又胖的和尚同時來到清和橋。
此時,覃碧蓮正在野貓河畔淘米,遙見這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的身影而來,便暗知其意,但佯作不知,全不理會。
和尚和秀才慕名前來,見覃碧蓮膚白勝雪、體態優美、面若桃花,不覺看呆,可無論他們如何說話,覃碧蓮都恍若未聞,顯然不愿理會。
為了能與覃碧蓮搭上話,二人只得想個辦法。
忽然和尚「靈機一動」,馬上對秀才耳語,秀才聽罷連連點頭,忙稱「好主意」。
覃碧蓮淘完米后,被二人攔住,無論如何都通過不得。
覃碧蓮嗔怒,秀眉緊蹙,詢問二人到底意欲何為。
和尚和秀才笑著說,他們想跟覃碧蓮來個賭注。
如果覃碧蓮想他們讓道,只要他們出上聯,覃碧蓮回得出下聯,便放她離開。
覃碧蓮心知,這兩人雖出身佛門、飽讀詩書,卻其實和市井無賴無甚兩樣,更是瞧不起她這山野村婦,故意拿對聯為難她。
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濃縮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展示智慧的集中體現之一。
是以,若是一人想展現才華,出對聯、答對聯便成為了優先選項。
秀才和和尚此舉,一是挫挫覃碧蓮的銳氣,讓她不要如此高傲;二是展現自己飽讀詩書的形象。
于是,他們出的上聯,不僅要讓覃碧蓮答不出來,還要達到羞辱她的目的。
二人看向旁邊的清和橋,計上心頭,秀才清了清嗓子,說道: 「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喬邊木,加女便是嬌。嬌妻立橋下,哥哥愛嬌妻。」
這題目,與其說是對聯,不如說是情話。
秀才將「橋」的話頭引至「嬌」,以拆字的手法調戲了覃碧蓮一番。
秀才說完,更是露出不懷好意之笑,深覺自己占到了覃碧蓮的便宜。
其實,這上聯也并非只有曖昧,也是有典故所在。
據悉三國時期,周瑜嫉妒諸葛亮才華,試圖除之而后快,于是心生一計。
當時,周瑜設宴款待諸葛亮,并在席間以玩笑話形式做了個賭注,他們來對對聯,若是誰輸了誰就砍頭。
于是,周瑜想出了一句上聯: 「有口也是吜,無口也是丑,去掉丑邊口,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長得丑,百里難挑一個妞。」
諸葛亮知周瑜暗諷其妻子,便也不慌不忙回應道: 「有木也是橋,無木也是喬。去掉橋邊木,加女便是嬌。江東美女大小喬,曹操銅雀鎖二嬌。」
諸葛亮的漂亮反擊,讓周瑜語塞,繞進了他自己的圈子里,更讓他下不來台,只能惱羞成怒,撕破臉。
這時,在場的另一人——魯肅便出來打圓場: 「有木也是槽,無木也是曹,去掉曹邊木,加米便是糟。當今之計在破曹,龍虎相爭豈不糟?」
魯肅一話,讓二人的劍拔弩張的氣氛迅速消彌,于是便握手言和。
是以,秀才所言的「有木便是橋,無木便是喬」自然是承襲了諸葛亮的點子,再加了點自己的想法。
再加上此句原本就是反擊奚落周瑜的,所以秀才用在此處,不僅自比諸葛亮,更平添了幾分羞辱之意。
秀才和和尚斷定,覃碧蓮乃是蠻夷又是女子,自然是對漢文化知之甚少,遑論識得幾個大字,更不可能知道,這上聯中的典故了。
覃碧蓮在聽完秀才的上聯后,表情諱莫如深,看不出是喜是憂。
「美嬌娘若是答不出來,只消親上哥哥一口,哥哥便放你走。」秀才笑著說道。
覃碧蓮聽罷,居然莞爾一笑,艷光四射,把二人看呆了。
只見覃碧蓮笑得輕松,毫不見半點慌亂: 「誰說我答不上來。」
這種泰然自若的態度,令原本得意洋洋的秀才和和尚,有些納悶不解。
他們道: 「那你倒是說啊!」
緊接著,覃碧蓮輕啟朱唇,慢悠悠地說出了她的答案。
覃碧蓮道: 「有米也是糧,無米也是良,去掉良邊米,添女便作娘。老娘雖有子,子不敬老娘。」
聽到覃碧蓮如此言語,秀才和和尚大驚失色。
覃碧蓮的應對不可謂不巧妙。
首先她手中拿著淘米籮,顯然靈感來源于此。
其次她反客為主,原先秀才將她比作「嬌妻」,占她便宜。
覃碧蓮反將一軍,將自己比作「老娘」,故意說二人是不孝子,占了他們的便宜。
秀才和和尚這才知道,自己小瞧了覃碧蓮,頓時覺得羞愧難當,愣在當場。
而覃碧蓮也乘勝追擊,又添了一句:「乖兒子,還是先讓‘老娘’離開吧!」
于是,秀才和和尚互覷對方一眼,只得灰溜溜地離開了。
覃碧蓮露出得意一笑,就這樣兵不血刃地趕走了兩個登徒子。
覃碧蓮這個傳說,其實有許多版本。
因為民俗故事的主要傳播途徑,多數都是口口相傳,在傳播過程中無法保證故事的完整度,自然就容易導致細節方面的變化。
但是不管怎麼變化,這個故事的主要劇情脈絡都是女子被男子糾纏,最終以三寸不爛之舌回擊,令其羞愧離去。
其中,以湘西、恩施等少數民族聚集地中,該故事更為流行。
如本篇故事,就是來自于湖北恩施的土家族地區,也從中看出了舊時的民間風俗文化。
再加上故事中的「對聯」對仄平整,朗朗上口,讓人十分有記憶點,更加拓寬該故事流傳地域的廣度,和延長時間的長度。
在這個故事中,覃碧蓮的形象十分之高大,不僅有姣好的面龐,亦有敏捷的才思,和捍衛尊嚴的勇氣。
而民間故事,正是以這些典型的故事載體,向廣大老百姓傳遞了知識與文化、弘揚了優秀品德,成為了普羅大眾汲取知識、確立社會道德的主要途徑。
在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寶庫中,有一類傳統的民間故事專門表現女主人公的過人才智,許多看來無法解決的難題,一到她們手里頓時迎刃而解,人們因此把這類故事稱之為「巧女故事」。
是以,除了「覃碧蓮」這種「巧女故事」外,也有其他的類型載體,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以恩施流行的民間故事為例,最為典型的就是「龍女報恩」的故事。
相傳有一個叫做陳二的漁夫,在一次捕魚過程中,救下了龍王。
龍王為了報恩,將女兒許配給了陳二。
陳二和龍女婚后生活幸福美滿,夫妻二人其樂融融。
但陽光背后總有陰影,陳二的后娘自小便看他不順眼,更是氣惱陳二居然娶了個如此貌美如花、聰明賢惠的妻子。
于是,后娘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娶了龍女,百般刁難陳二,甚至差點置陳二于死地。
而龍女此刻便拿出了自己的寶物,憑借自己的智慧,一一化解這些危難。
最后,龍女和陳二克服了難關,過上了新的生活,而后娘卻并沒有如此走運,反而被海水沖走,不得善終。
這個故事的典型之處,是因為它符合勞動人民樸素的價值觀:「善惡有報」、「知恩圖報」。
而這種價值觀,也一直沿襲至今,足見其影響力之大。
除了恩施之外,湘西一帶也有許多巧女故事,體現出了當時的婦女形象。
如其中一個故事中,一個叫做巧妹的女子嫁到了婆家之后,發現自己的公公被他人訛騙。
原來,巧妹公公在無意間踩死了鄰居家的貓,鄰居哄抬價格,漫天要價,企圖敲詐公公。
巧妹覺得事情有疑,在經過一番調查之后,發現那只貓早就已經因病去世,公公是被碰瓷的。
于是,巧妹依樣畫葫蘆,故意將一個木瓢放在門口,找借口引鄰居進房間來。
鄰居不疑有他,一進門便中了巧妹的計——踩壞了那個木瓢。
巧妹見鄰居踩壞木瓢,也學著鄰居坐地起價,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出木瓢的「珍貴之處」,更表示該木瓢比鄰居的貓要值錢千萬倍,讓鄰居趕緊賠錢。
鄰居自然是沒錢賠她,只能就此作罷,跟巧妹表示自己和其公公的賬一筆勾銷,便再也不敢出現。
巧妹的智慧,為家里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而這些故事中所體現出來的地域特色和傳統文化,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可讀性。
覃碧蓮故事中的土家文化習俗,就成為了整個故事的前因和推動力; 而故事中的對聯,更是整個故事的核心橋段。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