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多出才子,以唐伯虎為首的江南四大才子的故事被多次搬上電影銀幕,所以世人對他們的經歷多有了解,其實在明朝歷史上也有著「三大才子」的說法,他們分別是解縉、徐渭和楊慎。
縱觀整個明朝歷史,以博學多才著稱的才子以解縉、徐渭和楊慎三人為最,其中楊慎是公認的博覽第一,他自幼天資聰穎,連內閣首輔李東陽都對其才華贊賞不已,將他收為學生悉心教導。
可惜,明代三大才子的人生并非一帆風順,解縉在冰天雪地中被凍死,徐渭在牢獄中多次自盡未遂,相對來說,楊慎的結局算是比較好的,被流放了三十多年,有家不能歸。
在流放期間,楊慎寫下一首千古絕唱,與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感懷三國豪杰建功立業,自己則蹉跎歲月不同,楊慎的《臨江仙》則蘊含一絲道家風骨,英雄功業只不過是歷史大浪潮中的一朵浪花,都是過眼云煙而已。
明正德六年,年僅二十四歲的楊慎喜中狀元,當時傳聞楊慎本該在三年前就獲此殊榮,結果因為主考官的粗心,導致楊慎的試卷被焚毀,成績無奈作廢,不管傳聞真假與否,都在證實一個問題,楊慎的才學很高。
當然,楊慎的成功與他的家世有很大關系,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書香門第,祖上皆有文名,而他的父親楊廷和更是歷經四朝,曾擔任兩朝首輔。
出生在這種家庭中,楊慎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楊慎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因此便獲得了「神童」的稱號,據《明史·楊慎傳》記載:
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入京,賦《黃葉詩》,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
楊慎高中狀元那年,其父楊廷和已經位居內閣大學士,權勢之重沒有幾人能比,按照慣例,楊廷和身居高位,肯定會避嫌一二,比如萬歷時期的內閣大學士王錫爵,其子王衡獲得鄉試第一,王錫爵就被朝臣彈劾給兒子開后門。
但楊慎中狀元之事卻沒有得到朝堂以及民間的非議,可見他的才華之高眾人皆知,中狀元似乎也就不足為怪了。之后楊慎被授官翰林院編修,參與編撰《武宗實錄》,前途可謂一片光明。
可從后面楊慎的經歷來看,楊慎的仕途生涯坎坷不斷,甚至好幾次差點性命不保,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則與楊慎自身的性格特點有關,
說好聽點是為官正直,敢于直諫皇帝過失,說難聽點,楊慎有點像是「愣頭青」。
在武宗時期,楊慎就敢直言上諫指責朱厚照偷偷北上巡游的荒唐之舉,不過朱厚照并沒有理會楊慎,依舊我行我素。
這讓楊慎十分不滿,沖動之下直接以病為由,辭官不干了,年輕人性格執拗,連他的父親楊廷和都勸服不了他:
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關,慎抗疏切諫。尋移疾歸。
楊慎的這種性格注定了他以后要有大麻煩,果不其然,楊慎在復官之后參與到明朝著名的「大禮議」之爭中,與嘉靖皇帝直面對抗,最終落得個流放云南的下場。
先來簡單介紹下「大禮議」事件,明武宗去世后,由于身下無子,只能從旁宗中選一人繼承大統,最終嘉靖帝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上皇位,當時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群臣要求嘉靖帝認武宗之父孝宗皇帝為「皇考」。
嘉靖帝自然不干,并且聰慧的皇帝還看出,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爭爹」事件,而是他與舊朝勢力集團的權力之爭,
如果嘉靖帝認輸,恐怕之后將成為一個任由文官集團擺布的「傀儡皇帝」,所以他堅決追封生父為帝。
在這場爭端中,首輔楊廷和被迫辭官還鄉,但愣頭青楊慎并沒有因此退縮,反而兩次糾集文官上諫,第二次甚至召集兩百多人在左順門哭諫,楊慎的做法徹底惹怒了嘉靖皇帝,將參與者全部下詔獄,并廷杖之:
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慎、元正、濟并謫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衛。
楊慎因此挨了廷杖,還被嘉靖帝發配到云南,要知道此時楊慎正值三十七歲壯年,結果他的仕途在此便戛然而止了,余生一直在流放之地度過。
不過也正是在流放期間,楊慎寫下眾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其中一首《臨江仙》更是成為千古絕唱,讀來令人為之傾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歷史上多少英雄的宏圖霸業,轉眼間便已成空,那些英雄的豐功偉績如今卻已成為漁樵閑話,
楊慎這首詞不僅是在感傷個人際遇, 也是在安慰自己,可惜楊慎最終的結局還是客死異鄉。
楊慎被流放充軍期間,嘉靖曾經多次大赦天下,許多被發配的囚犯都得以回到原籍,可偏偏楊慎被他刻意遺忘。嘉靖五年,楊廷和臥病在床,楊慎急忙回鄉探親,結果在楊廷和病情好轉后,又被命令即刻返回永昌,可見嘉靖對楊慎多麼厭惡。
楊慎回到永昌后人聽說云南尋甸、武定兩地發生叛亂,他不懼生死,親自率領家仆、步卒與當地守軍一起平定了這場叛亂:
還永昌,聞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作亂,率僮奴及步卒百余,馳赴木密所與守臣擊敗賊。
楊慎立功,按例當賞,但嘉靖偏偏不賞,不僅如此,嘉靖還時刻關注楊慎的狀態,當朝臣說楊慎在云南過得很慘,老病不堪后,嘉靖甚至會撫掌大笑。嘉靖三十六年,年近七旬的楊慎偷偷跑回四川老家,嘉靖命當地巡撫將楊慎捉拿送歸永昌。
從嘉靖的種種做法不難看出,他根本就不想楊慎活著離開云南,兩年后,楊慎望著家鄉方向不甘地咽下最后一口氣,享年72歲。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許楊慎早已看淡了一切,但人生已經不能重來,不知此時楊慎是否會后悔當初決定拼死進諫與嘉靖皇帝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