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語錄
    
王安石為教訓蘇軾,出一個上聯,結果成了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對
2023/06/08

ADVERTISEMENT

歷史上的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的風格,蘇軾和王安石都是赫赫有名的文學家, 后世將兩人都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兩人也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蘇軾和王安石是同一時期的人,兩人雖然在政見上不同,但文學上交往還是十分密切。

一次,王安石為了教訓蘇軾,就給蘇軾出了一個上聯,沒想到的是,聰明如蘇軾也沒能把這下聯給對出來, 王安石出的這個上聯也就成了千古絕對,至今還沒有誰把下聯對出來。

01 兩個文豪,同一時代

王安石,1021年出生在北宋時期的仕宦家庭,他并非紈绔子弟,而是博覽群書,關心社會現實, 勤奮好學的他22歲就考中進士。

文學史上流傳最廣的是他的詩歌, 如《泊船瓜洲》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ADVERTISEMENT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傳唱千古;

《登飛來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兩句表達了「站得高看得遠」的哲理,這也同樣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名詩。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僅在詩歌創作中有所建樹,其他文體也是信手拈來,他的傳世文集有 《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考中進士之后的王安石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在職期間政績顯著, 于熙寧三年(1070年)任職宰相。

關心百姓生活的王安石深知不能依著舊法制,必須通過改革才能讓社會重新恢復活力,幫助到千萬的貧窮老百姓,于是他推行變法,想要立馬將貧病交加的社會轉變過來。

這次變法以發展生產、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主要目的,以「理財」、「整軍」

ADVERTISEMENT

為中心,涉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 總的目的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變法宏圖在王安石看來十分美好。

但是一個社會的面貌如何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改變?

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需要一個過程,一個很少不跑步的人,即使想要加強身體鍛煉,也不是一天之內就跑個十幾公里,而是以第一天跑幾百米,第二天跑兩公里的方法來進行。

一個人的身體鍛煉尚且如此,要想變革社會,又哪有這麼簡單呢?

王安石的變法涉及了許多人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反對,但認定了一件事的王安石認為不能再拖,于是堅決施行新法。

嘉佑二年(1057年),20歲的蘇軾進士及第,他的文章不僅得到了歐陽修的大力推崇,也和時任宰相的王安石有了聯系,兩人在文章創作方面有頗多交流,生活中也有往來。

ADVERTISEMENT

但在王安石大力推行變法之后, 同樣在朝為官的蘇軾認為王安石的變法過于激進,認為變法應該循序漸進。

蘇軾名動天下,恃才傲物,在朝中為官,雖然和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的官職差得遠了,但是一心為民的蘇軾也有自己的看法。

百姓貧苦之日不是短期,思想和生活方式幾乎是定型的,突然施行新法要求全部改變,這樣勢必會引起民眾的抗拒。

蘇軾認為,在鋪墊工作做好之前,新法也只能一步步來。

蘇軾便上疏陳說了新法的弊端。

然而蘇軾終究還是年輕。他的出發點固然很好,但措辭卻過于尖銳,在當時各方都反對新法的時候,這麼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也敢來點評新法, 新黨對蘇軾是怒火中燒。

王安石一心為民,沒成想遭到這麼多的阻礙,焦頭爛額之下, 他的多年經驗和行事方式讓他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ADVERTISEMENT

王安石回想起在慶歷六年(1046年)的時候,北方遭受嚴重旱災。

那時候王安石在淮南簽判的任職已經期滿,正在回京城的路上,所見之景讓他無法忘懷。

他在《河北民》這一首詩中寫道:「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幾句詩的大意是說,老百姓們生兒育女學習耕織技術,糧食布帛都上交給了朝廷,朝廷卻拿這些供奉獻給了敵國。 今年的大旱災讓百姓顆粒無收,州縣的官吏們卻依然抓壯丁,讓他們去服苦役。

幾句詩寫出了百姓的水深火熱,所以到了宰相一官之后,王安石就想改變這樣的局面,希冀老百姓能有好一點的生活。

ADVERTISEMENT

推行變法之時,新法的改革內容觸碰到了朝中保守派的利益,蘇軾也來這麼一個上書,讓王安石十分氣憤,兩人在政治上發生了沖突。

但就跟現代社會許多人一樣,即使兩人政見不同,但同屬于一個時代的兩個文豪, 他們在文學上還是互相較量。

02 菊花花瓣落滿地引爭議

一次,蘇軾到王安石的住處去找他,但不巧的是,王安石正在午睡,蘇軾就前往王安石的書房等待王安石。

王安石的書房自然是筆墨紙硯樣樣俱全,房子中間的一張書桌上還擺放著一張展開的紙,似乎是內容還沒有完成就離開了。

蘇軾走近一看,紙上是王安石的筆記,寫著兩句詩: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菊花被風吹落之后鋪滿了地面,描寫出了菊花容易凋零以及風的無情,若是寫完這整首詩,這兩句便帶著一定的隱喻之意了。

ADVERTISEMENT

蘇軾一看,當下就覺得王安石觀察不仔細,菊花的花瓣長得十分結實,一陣風不會把花瓣吹得滿地都是,也壓根沒有菊花會掉花瓣,王安石這不就是在瞎寫嗎?

內心這樣一想,蘇軾骨子里的創作氣息就萌動了,想著給他接一句詩出來,也讓王安石明白,菊花花瓣不會落得滿地都是。

蘇軾想了一想,在那兩句詩的下面接了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蘇軾前一句詩的意思就是秋天開的菊花不像春天開的花兒一樣會落得滿地花瓣,后一句詩的意思是讓王安石這個「詩人」多加考慮再來下筆。

這樣兩句詩留在了紙上,蘇軾又等了一會兒之后,有事就先走了。

王安石醒來之后,沒見著蘇軾,倒是看到了紙上多出來的兩句詩。

前一晚刮風下雨,王安石便想到了某年秋天在京師外任職的一天,同樣是風雨大作,把院子里的菊花花瓣都吹落了,于是靈感一來就寫下這兩句詩,但因為一時間沒有合適的詩句接上,又到了午休時間,便先去午休了。

ADVERTISEMENT

沒想到,醒來之后這個新進后生竟然如此自大無禮,不僅在自己的詩句下面補上兩句,還是帶上諷喻之意的兩句, 王安石心里想著日后再來教訓一下這個自視甚高的年輕人。

變法施行之后,蘇軾被王安石一派的人在皇帝面前說了他的過失,皇帝也聽信了新黨的話,不似之前對蘇軾一樣了。

蘇軾認為得不到重用,便請求出京任職。

相對于出身于仕宦之家的王安石,蘇軾的官路走得十分坎坷。

從熙寧四年(1071年)起,蘇軾都是在外任職,歷任杭州通判、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徐州知州等職,革新除弊,為民著想,作出了不少成績。

ADVERTISEMENT

一直到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在湖州任知州,在給皇帝寫的一封例行公事的《湖州謝表》中,加上了一些個人的感情色彩,為此差點落得個處決的境地。

蘇軾在平時寫文章時已經習慣于加上個人色彩,所以上面這篇公文也不例外。

蘇軾在里面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原本也沒有什麼問題,但當時新舊兩黨斗爭激烈,蘇軾這樣一個曾經一直反對新法的文豪,自然就得到了新黨的針對。

新黨又從蘇軾的其他詩句中找到其他他們認為帶有譏諷之意的句子來,用這些話來大做文章, 說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對皇帝莽撞無禮,對朝廷不忠。

這樣一通罪名掛到蘇軾頭上,蘇軾那是百口莫辯。

這時的蘇軾僅僅在湖州知州的職位上任職三個月,就被御史台派來的人逮捕了,押送到京師,當時受到牽連的人有數十個。

ADVERTISEMENT

這就是蘇軾重要的人生轉折點——烏台詩案。

新黨想要將蘇軾置于死地,而當時朝廷中的有識之士卻不希望這樣一個文豪因此而死,朝廷中一場「生死之爭」遲遲沒有結果,蘇軾也在生與死之間徘徊。

當時王安石已經退居金陵,聽到蘇軾遭此待遇,雖然有想要教訓蘇軾的意思,但是仍然不希望看到蘇軾因此而死,于是也上書給皇帝,說: 「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今是盛世,蘇軾也是個人才,哪有在盛世殺人才的道理呢?

朝廷中眾人的爭論就因為王安石的這一句話定下了結局,蘇軾雖然坐了103天的牢,也幾次面臨處決的絕境, 但因為王安石的上書和北宋太祖趙匡胤立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而躲過一劫。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出獄后的蘇軾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市),擔任一個團練副使,

ADVERTISEMENT

這個官位十分低微,相當于現代的自衛隊副隊長,況且他還會被當地官員監視,手中更是一點權力也沒有。

03 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對

臨行的時候,王安石親自來為蘇軾餞行,知道蘇軾仕途不順,王安石也沒有在政治上再次針對他,而是想到了書房紙上出現過的兩句詩,他微微一笑。

王安石對蘇軾說自己有一句上聯,想讓蘇軾來對對下聯。

蘇軾一聽,十分感興趣,就讓王安石說說是什麼詩句。

王安石寫的上聯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蘇軾一聽就覺得這下聯有難度。當下沒有什麼思路,便先問王安石這是從何而來。

王安石介紹說,從蘇州金閶門外出發,可以步行到一個叫虎丘的地方去,中間這一段路就叫做「山塘」,距離大概有七里,在這七里路中間,又有一個地名,叫「半塘」

ADVERTISEMENT

王安石知道蘇軾不久之前走過這段路,又因為之前蘇軾對新法的批評和對他的詩句的隨意評價,所以出這樣一句來考考他。

王安石這句上聯屬于近體詩,近體詩的對仗從初唐開始,之后詩歌的對仗、平仄、押韻都更為嚴格,也就有了許多朗朗上口的詩歌。

近體詩的對仗是嚴格的,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

如《滕王閣序》中「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一句就是典型的流水對,動作對動作,地名對地名,天文對天文,所以讀來朗朗上口,十分優美。

王安石出的這一句上聯,意思也是讓蘇軾對上這麼一句,但是這樣極具特色的上聯,即使是蘇軾,也一時面露難色。

王安石當時已經退休,心境也平和了許多,看蘇軾一時對不出來,便沒有讓他當場相對,便跟蘇軾說日后再對,以后有的是時間和機會慢慢想。

ADVERTISEMENT

估計王安石和蘇軾都不會想到,這個上聯在日后成了千古絕對,沒有誰能對出一個滿意的下聯來。

蘇軾到了黃州之后,做起了團練副使的官職,但這一職位十分卑微,沒有什麼實權。

平日沒有什麼事情的他只是在黃州城附近游玩,也在此期間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寄托了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一次秋夜,突然間風雨大作,眾人到屋子內避風躲雨,只留下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在風雨中搖曳。

雨來得快去得也快,蘇軾在雨后又出來觀賞雨后之景,看到門前散落的一地菊花花瓣,頓時明白了自己當年的無知。

ADVERTISEMENT

原來不同地方的菊花有不同的特點,這黃州的菊花便會如王安石當時在書房里寫的兩句詩一樣,被風吹落之后,的確會散落滿地,就像是金子一般。

可是當年的自己在王安石面前還如此自負,認為是王安石沒有仔細觀察, 但最后的小丑是他自己,只是王安石沒有和自己計較罷了。

蘇軾在返回京城之后,也和王安石認了錯,算是了結了這一段「菊花之緣」。

如今一想,還是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撐船,沒有和蘇軾斤斤計較。前往黃州前才只是出了一個上聯給自己而已,那這次他就要好好想想這一聯該如何對上了。

這上聯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七里」是數詞,「山塘」則是地名,這后面的「行到半塘三里半」實在是妙,去哪里找到對上這一句的下聯呢?

其實到最后,蘇軾也沒能對出這一句下聯,這一上聯成了絕對。

ADVERTISEMENT

后代據說有人在游歷 九溪蠻洞的時候,突然想起了王安石出給蘇軾的這個上聯,文思泉涌之下,就勉強給出了自己的下聯: 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但是有許多人表示并不看好這個下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意思是:把七里長的山塘走了一半,到半塘的時候正好走了三里半。

而這人對出來的下聯,九溪蠻洞中并沒有「中洞」這一個地名,是對仗的人自己寫出來的,「半塘」則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地名。

況且在王安石的上句中,「七里」的一半正好是對半平分的「三里半」,在詩句中顯得十分自然,但是后人對出來的這一句下聯,「九溪」的計數單位就十分不一樣。

溪水都是用條數來計算的,「九」條小溪不可能對半分,「五溪中」的位置顯得十分尷尬,因為「九溪」

ADVERTISEMENT

的一半是「四溪半」,對出來的下聯說了「五溪半」,已經和上聯對不上了。

用「溪數」來對仗,本身就難以平衡,一條小溪只能是一條,半條小溪又從何而來呢?

再者說,上聯說「行到」,下聯說「經過」,雖是合掌,卻顯得缺少一些韻味。

因此許多人說整個下聯就是一個山寨跟風之作。

其實也有一些人寫出來其他的下聯,但因為那些下聯連基本的平仄都沒有對上,更加不能認為是對出來了。

04 滿招損,謙受益

文人墨客在文學上的較量可以說是學習古詩詞時的一種娛樂了,古詩詞創作固然十分嚴格,但也正是因為有了嚴整的格律和對仗,才有了如今留存下來、傳唱千古的詩句名篇。

蘇軾對王安石的兩句詩的自大點評也讓我們認識到 事物發展的多樣性,同時 要懷著一種謙虛的態度不斷向前輩學習。

老話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做法就是常懷謙遜之心,遇到事情不輕易下結論,直到我們考察出真相,才能做出合理的評價。

參考文獻

梁啟超《王安石傳》

王水照,崔銘《蘇軾傳》

王力《詩詞格律十講》

ADVERTISEMENT

維他命C除了能美白、還能幫助減肥!補對快速瘦!維他命C食物推薦
2024/04/26
陳庭妮實際年齡只有26歲?自信金句連發:現在的我已經不會身材焦慮,靠這運動讓她減齡快十歲!
2024/04/26

ADVERTISEMENT

44歲小嫻一個月腰圍爆減8公分,比20歲還細!曝做「這件事」=2萬下仰臥起坐
2024/04/26
想真正的強大,從失去依靠開始...!
2024/04/26
家里有現金的人注意,如果家有這兩種現金,一定要及早到銀行兌換
2024/04/26
這「3種」食物不要買,家里有也不要吃了,內行人直言:沒病找病
2024/04/26
并不是迷信!「家有三聲叫,不是好預兆」,是指哪「3種」聲音?
2024/04/26
不是迷信!無論客廳有多大,切記別放這「4樣」東西,是哪四樣?
2024/04/26
爛事不往心裡擱, 小人不往眼裡放!
2024/04/26
《哈爾濱1944》:瘋狂的羅賓漢才是最聰明的人,難怪關雪念念不忘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