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為了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失地,趁著新君年輕,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時候,派出了二十萬的軍隊,分成了三個方向,向遼國進發。這場戰爭又叫做「雍熙北伐」。但這次的戰爭卻以失敗告終,北宋押上全部身家的這一場豪賭,為何最后卻慘痛大潰敗,趙光義為何會失利?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導致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燕云十六州」歸屬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宋朝。從古至今,與中原相接的燕云一帶,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
在前朝石敬瑭戰敗,把燕云十六州割據給遼國之后,燕云等地就變成抵御宋朝北伐的重要戰略地點。而北宋作為中原王朝,一直以來都將燕云十六州視為自己的領土,也無時無刻不想著怎麼收復回來。
剛登基的宋太宗還正處于有著雄心壯志中,公元979年5月,宋太宗不顧眾人的反對,趁剛滅亡北漢,一展雄圖報復,從太原出發,展開了北伐戰爭,勢必將燕云十六州收復。
公元979年6月13日,宋太宗親自率大軍出發,展開了第一次對遼國的進攻。由于前期遼國沒有進行充足的準備,宋軍的北伐前期十分順利,幾乎沒有打過敗仗。雄心壯志的宋太宗于25日對幽州發起全面進攻。
為了成功取得幽州城,宋軍亦增派大炮用于攻城戰,宋太宗更是親臨戰場,宋軍第一次取得勝利,擊潰了敵人的大部分兵力。不過由于幽州城的堅固,即使遼軍落入下風,但依然能苦苦堅守。三十日那天,遼景宗得知幽州被宋軍包圍的消息,立馬派出名將耶律修哥領兵10萬,前去救援。
得知有了援軍的耶律斜軫,率領部隊向宋軍發起襲擊,宋軍的注意力被轉移了,趁這個時候,支援幽州的軍隊也順利進城了。
至此,雙方陷入僵持狀態。
公元979年7月6日,雙方展開大規模戰爭,也稱「高梁河之戰」。開戰的初期,由于遼軍人少不夠,被打的節節敗退,但遼軍單兵作戰能力強悍,統帥也比較穩重,一直拖到了遼軍的增援來了。幽州城內看外面打的熱火朝天,也趕忙過去支援。面對三面而襲的遼軍,宋軍崩潰敗走。
高梁河之戰的失敗,極大打擊到了宋軍的氣勢,也動搖了他們收復失地的決心。宋太宗深受打擊,但他對收復燕云十六州極其渴望,同時也太需要一份功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了。宋太宗的兄長趙匡胤創立「宋」朝,宋太宗自己則啥也沒干,他不想一輩子都活在趙匡胤的影響下。
宋太宗吸收高梁河戰敗的經驗,總結自己為什麼失敗的原因。于是派遣使臣去渤海和高麗,說服他們一起伐遼,但兩國的君子不是傻子,直截了當的拒絕了使臣的請求。
到了遼太宗時代,高麗被迫割地投降,之后的幾年里,他們一直在向大夏進貢。渤海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被耶律阿保機給攻陷了。其子復明為東丹國,歸順遼。此時的遼國勢力甚大,去攻打遼國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于是在公元986年春天,宋太宗不顧眾臣的反對,在全軍疲憊的情況下,依然發動了這次北伐戰爭。所以宋太宗就在京城里遙遙發號施令,派遣曹彬、田重入、潘美兵分大路向北進軍,目的就是要攻打薊,荊兩州。遼國新君才即位,還沒來得及調兵防守,這才讓宋軍前期取得了小規模勝利。
宋太宗之所以分出三支軍隊,一方面是想混淆遼人的視線,另一方面也是想掩蓋他的真實戰略。因為,其中以「東」為主要兵力,給人一種他們才是進攻「幽州」的假象,目的就是為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削弱他們在西部的防守。這樣西路軍和中路軍就可以拿下別的地方,然后三路軍匯合,再攻打幽州。
這個部署最重要的就是東路軍,東路10萬大軍擔負著吸引遼軍主力的重任,不得有失。宋太宗派遣一向穩重老成的曹彬作為主帥。
不得不說啊,宋太宗在兵法上的造詣還是很高的。按照這樣的規劃,只要手下人配合,很大機率就能取得成功,但結果是宋軍大敗,這其中有什麼隱秘呢
宋太宗小看了遼國。公元982年,後來,遼景宗在一次狩獵中不幸病逝,遼景宗的大兒子,當時只有12歲,只好繼承皇位,叫做「遼圣宗」。年輕的遼圣宗對政務一竅不通,再加上遇到了宋軍的進攻。此刻,整個遼圣宗人心惶惶,唯有蕭太后暫代掌權,對宋軍進行還擊。蕭太后也有著雄才大略,還有著一群肱骨之臣的輔佐,當時的遼國被治理的蒸蒸日上。遼人雖然面臨著20萬宋軍的進攻,卻沒有絲毫的驚慌。
而面對三面夾擊的宋軍,蕭太后也是打算先將他們的力量集中在東面,然后再逐一擊破。于是派耶律修哥去抵擋東軍的進攻。而遼圣宗,也做好了隨時接應的準備,而中西路的聯軍,由耶律斜軫來抵擋。
宋太宗有著上一次戰敗的經驗,他這次決定穩中求勝。北伐一開始,各路都挺順利的,宋太宗卻沒有感到欣喜,而是更加擔心了,他怕如同上次戰爭一樣,以失敗告終。
就在宋軍局勢很好的情況下,作戰經驗豐富的曹彬卻出現了意外。曹彬被耶律修哥的騎兵截斷了糧草,曹彬的十萬大軍剛剛攻占涿州幾天,因為沒有糧草的支撐,不得不撤回雄州,等待著后續的糧草。東路軍承受著吸引敵人主力的任務,不得不重視,為了穩妥起見,宋太宗令曹彬率軍和米信會兵。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