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駕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年僅38歲,由于光緒皇帝生前的悲慘遭遇,世人對他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雖然清代官方的文獻和宮廷檔案都表明: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光緒壯年去世,從他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
因為光緒只比慈禧早死了一天,這件事確實奇怪,因此許多人懷疑他是被謀害而死的,但所有的猜疑,到今天為止,也只是猜疑,因為至今沒有確鑿史料證明光緒是被害死的。
所以,光緒之死已經成歷史上的一大秘案。
光緒死后,他的后事便落到了慈禧太后的身上,當清宮內尚處于一片悲慟之中時,慈禧急召醇親王載灃入中南海,命他將早已選定好的嗣皇帝溥儀挾進宮來。
慈禧為什麼要選擇溥儀為嗣皇帝呢?
這和溥儀的出身是離不開的,溥儀的祖父是醇親王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是咸豐帝的七弟。
醇親王奕譞的福晉是慈禧的親妹妹,溥儀的父親是載灃,載灃是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子,奕譞的第二個兒子載湉就是光緒皇帝。
從血統上來看,溥儀是道光帝的曾孫,是醇親王奕譞的孫子,是光緒帝載湉的親侄兒。
而且,溥儀的親生母親是瓜爾佳氏,是榮祿的女兒,溥儀是榮祿的親外孫,關系如此密切,慈禧選擇他為繼承人就不足為怪了。
載灃回到家中,醇王府頓時大亂,溥儀的老祖母、奕譞的側福晉劉佳氏,剛聽完懿旨就昏厥在地,而年僅三歲的小溥儀見家中老小惶恐不已,也似懂非懂地連哭帶打不讓跟來的太監將自己抱走。
無奈之中,載灃只好令溥儀的乳娘抱著溥儀隨載灃一起進宮,再交內監抱去見慈禧太后。
從未離開過王府的溥儀來到慈禧的床榻前,卻被陰氣森森的帷賬和那張慘白、瘦削和扭曲的臉嚇得直打哆嗦,并嚎哭不止。
慈禧示意太監找了串冰糖葫蘆來哄溥儀,可誰知溥儀一把將手中的糖葫蘆摔了出去,同時哭喊著要找乳母。
眼前的一幕讓慈禧非常不痛快,她狠狠瞪了一眼溥儀,說道:「將他抱下去吧!」
大事宣告完成,慈禧太后便開始著手處理光緒皇帝的喪事,這日,慈禧忙到了深夜才睡。
雖然處理了一天政務很累,但是這樣一來,慈禧太后反而氣色非常好,這剛好有點我們平時所說的回光返照的感覺。
第二天,慈禧太后依然如舊6點起床召見軍機大臣,吃過早飯以后便開始處理光緒皇帝的后事,還和隆裕皇后、攝政王載灃談了很多話。
慈禧太后還以新皇帝的名義下達了一道諭旨,尊西太后為太皇太后,尊皇后為太后,為冊封大典計劃了盛大的儀式,并宣布攝政王載灃的就職。
可到了中午,慈禧太后正在吃午飯,卻忽然間暈了過去,昏迷了很長時間。
等清醒過來之后,眾人都她說是因為前幾天過度勞累,導致舊病復發,病源在夏季的痢疾上,是那次得病傷了元氣導致的。
根據清宮留下的脈案記載,當了一輩子女強人的慈禧晚年小毛病不斷,慢性腸胃病、痢疾等疾病一直折磨著她,使得她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而慈禧在去世之前的前兩年里,傷害她身體最大的疾病就是痢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腹瀉。
慈禧患了腹瀉以后,久治不愈,身體一直很虛弱,一個正常的人幾天腹瀉都會很虛弱,更何況一個已經七十四歲的老人呢?
可太醫們是不敢說實話的,為了更好的寬慰慈禧太后,太醫們也趕忙稟報:「臣觀太后氣色尚好,今日昏迷,皆因前日的痢疾所致,稍加調養,定能恢復康健。」
此時的慈禧,最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長時間的痢疾已使她筋疲力盡,她躺在床上,氣若游絲,奄奄一息,感覺到自己即將不久于人世。
慈禧太后知道自己大限已至,于是連忙召見隆裕皇后、監國攝政王等人,在完全清醒的情況下,慈禧意識到自己應該交出政權了,慈禧命人起草遺詔,緊接著,她連發兩道懿旨,以安排后事。
第一道懿旨:「諭內閣:現命攝政王載灃監國。所有應行禮節,著內閣各部院會議具奏。」
這就給予了攝政王載灃監國的名義。
第二道懿旨:「又諭:昨經降旨,特命攝政王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嗣后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
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隆裕皇太后)懿旨。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這兩道懿旨再次體現了慈禧太后一輩子都堅持的權力原則,慈禧把國家政事的最高決策權交給了載灃,但同時又留了個尾巴,遇到重大事件必須請示隆裕皇太后裁定。
在慈禧看來,載灃是慈禧的侄子兼外甥,隆裕是慈禧的娘家侄女,而溥儀既有愛新覺羅的血統,又有葉赫那拉氏的血統。
皇權終究沒有落到其他姓氏的手中,這也許是慈禧的一種自以為得意的神機妙算。
當然,不管慈禧太后在懿旨中如何制衡,有一點可以肯定,她終于主動將自己執掌了一生的最高權力交了出來。
慈禧太后下達了上面的諭旨以后,病情開始不斷加重,就命令草擬遺詔,軍機大臣擬寫詔書后呈上。
慈禧太后審閱以后,修改了很多地方,還添加了很多句子,尤其加了這句話,即遺詔中「不得不再行訓政」那句話。
慈禧太后對眾人說到添加幾句話的意思:「我數次垂簾聽政,不知情者認為是貪權,實際情況是迫于形勢,不得不如此」。
這種說法,明眼人一看便知是言不由衷的。
遺詔確定之后,慈禧太后就開始向身邊的官員以及內侍訣別,周圍的人臉上都掛著熱淚,沉浸在悲痛之中。
可不同于其他彌留之際說胡話的老人那般,慈禧太后盡管在彌留之際,神智非常清楚,依然在連續說話,和平時一樣,態度平和。
後來,慈禧太后漸漸昏迷,周圍人以為她已經咽氣,誰知慈禧太后如回光返照般清醒了過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彌留之際的慈禧,說的最后一句遺言,完全出人意料。她說:
「以后勿再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須嚴加限制。」
慈禧身為女人,垂簾聽政多年,臨死前卻說不能再讓婦人參與政事,對于慈禧太后的一生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說完,慈禧太后的頭便徹底了倒向了一邊,雙手也垂落在了床前。
公元1908年11月15日下午4點左右,駕馭大清帝國近半個世紀的鐵血女人,七十四歲的慈禧皇太后咽下最后一口氣,死于西苑的儀鸞殿。
慈禧就這樣去世了,宮女為她穿上刺有龍的圖案的長袍壽衣,她和光緒皇帝的遺體從西苑移到了紫禁城,一路上有大臣跪著,遺體被分別安放在不同的宮殿里。
慈禧殯天后,她的棺材首先放在寧壽殿,後來移至紫禁城的北面,煤山腳下的禮堂,等待出殯的吉時。
從她死的那天,到她的墓碑浩浩蕩蕩從紫禁城遷至陵墓的這一年里,祭拜從未間斷,由此可見,當時官員們對老佛爺深厚的感情。
按照中國傳統,光緒皇帝的靈柩在紫禁城停放了整整100天,然后被安葬到了距離紫禁城80英里的清東陵。
而慈禧的靈柩在紫禁城停放了將近一年后,這才開始舉行葬禮。
慈禧的殯葬前后,所燒的紙人、紙馬、器具、松轎、衣、帽、被、枕、褥等數不勝數,在出殯前兩個月,僅僅一次就在東華門燒掉一只「大法船」。
這只船價值十幾萬兩銀子,是用綾羅綢緞扎成的。
而慈禧的棺材木料,來自于云南的森林,僅僅光運費就花了幾十萬兩白銀,而陪葬的物品更是難以計數的奇珍異寶。
1909年的11月9日上午七點,是清廷為慈禧舉行葬禮的時間,也是慈禧離開紫禁城,前往東陵的時間。
出殯的這一天,送葬隊伍聲勢浩大,旗傘飄揚,在最前面走的是64人的引幡隊,舉著花花綠綠的萬民旗和萬民傘。
整個葬禮和光緒皇帝的葬禮差不多,只是騎兵的隊伍更長,穿戴更好,跟在儀仗隊后面的是84個人抬著的靈車,這是負重時能通過城門的最多人數。
經過城墻后,靈柩被轉移到120個人抬著的更大的棺材,皇家規矩特別多,還把棺材裝飾成轎子的模樣,稱為「吉祥轎」。
跟在棺材后面是十路縱隊的武裝兵弁,最后面的是由數千輛車子組成的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車隊。
送葬隊伍蜿蜒十多里,所路過的地方,不能有任何障礙物,只要有的,一律拆除,場面非常壯觀的。
送葬行列踏著土路,歷時四天到達東陵,這才按照欽天監選擇的良辰吉日準時被埋進了陵墓。
慈禧葬禮準備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花了120萬兩白銀,消耗資金是如此驚人。
慈禧太后的死,終結了她傳奇的一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令她想不到的是,她死后三年,大清便滅亡,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