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楊大叔兩年前被診斷出有頸動脈斑塊,但楊大叔并未感覺到身體有其他不適,于是也沒有在意。這天,楊大叔約了幾個老友,打算去鎮里大澡堂泡澡,澡堂里溫暖又舒服,楊大叔坐在澡池子里遲遲不肯起身。
老友勸他別泡太久,不然起身要頭暈了,楊大叔這才慢悠悠的爬上來。剛準備拿浴巾包著身體的時候,楊大叔忽覺兩眼一黑,頭暈目眩。站了一會兒,癥狀并沒有好轉,還出現了一邊發冷,一邊大汗淋漓的情況。
老友剛想上前詢問,就見楊大叔暈倒在地。等救護車趕到時,楊大叔已經喪失意識,無自主呼吸,頸動脈搏動消失。即便通過一系列搶救,心電圖還是呈直線狀態,最終還是沒救回來。
據老友描述,楊大叔平日身體挺好,今天也就在澡堂泡了大約一個小時,誰也沒想到突然就腦梗出事了……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約2億人有頸動脈斑塊,通常在50歲左右形成,但在二三十歲人群中也有發現。查出頸動脈斑塊,是不是就意味著一定會得腦梗死呢?
事實上,這是一個認知誤區。陜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內一科醫生李志偉表示,只有不穩定的斑塊才會導致腦梗死,而穩定的斑塊一般不會引起意外發生。
頸動脈硬化斑塊是指頸部動脈血管壁增厚變硬、形成斑塊和管腔狹窄。
其中不穩定斑塊也稱為高危斑塊,指在動脈硬化斑塊中發展迅速、具有血栓形成傾向的不穩定性高危斑塊。這種斑塊非常容易引發急性心血管事件,約75%的急性心肌梗死與易損斑塊的破裂導致。
當診斷出頸動脈內的斑塊,是否有機會控制或逆轉?
對此,長沙市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七病室主任兼神經病學學科主任毛新發表示,答案是肯定的。頸動脈血流緩慢,且有湍流,因此非常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但我們都知道,膽固醇是粥樣斑塊形成的主要「原料」,而膽固醇由于生活習慣有關;另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也是斑塊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只要早期積極干預,已經形成的斑塊還是有可能逆轉的。
毛新發解釋,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降低53%,78%的患者可實現斑塊逆轉,在醫生指導下將三高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也有利于控制斑塊發展。
想要逆轉斑塊,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控制總熱量。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吃全谷物,多吃深海魚,少吃高脂肪食物,少吃鹽和糖,嚴格控制熱量攝入,避免肥胖。
其次,戒煙并遠離二手煙。戒煙可以有效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指數,不僅是吸煙者戒煙,不吸煙者也要盡量遠離二手煙。
再次,積極運動,建議每周運動150分鐘。運動是心血管事件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中的有效干預措施,選擇合適的運動,可以有效消退斑塊形成。
最后,通過藥物把「三高」降下來。除了生活方式干預,也要注意用藥,尤其是患有基礎疾病或已確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人群,一定要遵循醫囑進行藥物治療。
洗澡是平常不過的事,但錯誤的洗澡方式,卻會給身體埋下禍端:
1、洗澡時間過長
對于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來說,泡澡時間過長,毛細血管擴張,容易導致心腦血管供血不足,從而造成猝死等危險情況發生。
2、洗澡水溫過熱或過冷
洗澡水的溫度應接近體表溫度,一般以35-40℃的溫水為宜。若水溫過高,全身表皮血管擴張,容易引起腦供血不足,發生缺氧;水溫過低,則容易使皮膚毛孔緊閉,血管收縮,散熱受阻,加重心臟和血管的負擔,嚴重的話還會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3、先洗頭再洗身子
洗澡應該是從臉到身子,最后才是洗頭。這樣可以避免冷熱交替刺激導致頭部血液流通不暢,同時經過前期,頭皮在水蒸氣中得到滋潤,更有利于清潔及頭皮健康。
4、酒后或飯后洗澡
飲酒后馬上洗澡,熱水會導致體表血管擴張,大量血液從內臟轉移到體表,腦、心、腎等嚴重缺血,更容易誘發心梗風險。同樣飯后也不宜洗澡,剛吃飽的時候,血液集中流向胃部,供給心、腦的血管相對減少,此時洗澡,血管擴散,不僅不利于消化,也會對心腦血管造成負擔,容易發生暈厥。
5、體力或腦力運動后洗澡
出汗后馬上洗澡,機體受到熱水刺激,也會導致肌肉和皮膚的血管擴張,使其他器官供血量不足,對于高血壓或冠心病患者而言,都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頸動脈斑塊并不意味著就會引起急性腦梗塞,但若查出動脈斑塊,仍不注意改變生活方式,對其加以重視,很可能斑塊就會成為「定時炸彈」,一旦引爆,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