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假期的尾巴,再重溫一下《甄嬛傳》,更深刻地發現,皇上與甄嬛的感情,真的很難用單純的愛與恨來形容。
用皇上的話來說,果郡王去世后,甄嬛應該是恨極了皇上。
當寧嬪順利將皇上身子骨摧毀,一代帝王走到生命的盡頭時,甄嬛應該是痛快的,暢懷的,但事實真得如此嗎?
看著那個曾經威嚴赫赫的皇上,變得如此殘敗不堪,甄嬛的確沒有接受端妃的建議,暫且放皇上一馬。
而是趁機火上澆油,毫不避諱地講出孫答應與侍衛私通的事,直接給皇上打了一針奪命劑。
應是覺得這還遠遠不夠,所以更將靜和公主的身世,以及自己與寧嬪入宮后的「虛情假意」,統統一股腦兒倒出來。
毫無防備的,這樣哐哐好幾頂帽子扣下來,任誰也是受不了的,更何況當事人還是最在意顏面的天子。
那些足以令甄嬛死無葬身之地的隱事,之所以能夠傳進皇上的耳朵,就是為了讓皇上急火攻心,不治而亡。
顯然,甄嬛成功了。
演了這麼多年「曲意逢迎」的戲,終于圓滿落幕,她再也不必對著一個不愛的男人,裝成一副溫婉多情的樣子。
可是,回蕩在大殿上空的那一聲聲「皇上駕崩」,卻一句比一句更悲愴。
或許在皇上垂死之際,甄嬛還是帶著恨意猛烈攻擊的,但當這個自己曾經付出真心的男人,這個糾纏了自己半生的男人,真的再也回不來了的時候,她的心也是痛的。
一串串晶瑩的淚珠劃過臉頰,甄嬛不曾拂去它,就像執拗地沒有說出口的「四郎」。
「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也許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是啊,都回不去了,索性將所有的錯,都歸結為當初。
盡管如今深惡痛絕的他們,曾經也有過許多美好的回憶:
在紅秋千上撫蕭吹奏的甄嬛,皇上不過寥寥幾眼,便早已牽腸掛肚,為了與甄嬛相會,皇上不惜冒雨赴約,以致感染風寒病倒臥床;
不滿余鶯兒挑釁甄嬛,皇上霸氣公開身份輕松擺平,之后更顧念甄嬛久病未愈身體孱弱,竟不顧身份不避人眼,將其從御花園到碎玉軒,一路公主抱抱回去;
為照顧甄嬛,皇上特賜湯泉宮浴,將侍寢地點定到人少的行宮,身著紅裝給了甄嬛與眾不同的侍寢初夜,更以椒房撒賬滿足她世俗的心愿;
由皇上親自設計、親手畫就的姣梨妝,甚至成為京城風靡一時的裝扮,成為夫妻恩愛和順的象征;
兩人意外失去第一個孩子,皇上握著床榻上崩潰的甄嬛,亦是難過地留下了心疼愧疚的眼淚,這是欣常在、富察貴人等人小產時,所萬萬沒有的事情……
那時候,皇上當真是甄嬛心中的良人啊。
甄嬛即使聽了太后的教導,將皇上推到了其他寢宮,也忍不住心中的苦悶彈奏《湘妃怨》排解;
皇上即使是歇在了華妃的翊坤宮,也因為惦念甄嬛怕雷電而冒雨趕到碎玉軒。
只是帝王終究是帝王,在權利地位面前情愛總歸是要讓步的。
如果說「純元故衣」、「宛宛類卿」,讓甄嬛看透了皇上的假意,那麼皇上聽信讒言,因為心中的疑慮和不滿,對甄府上下痛下狠手,毫不留情,才是真正斷了甄嬛與他的情分。
癡癡怨怨這些年,這個人真的永遠地逝去了,那些甜蜜、美好、疼痛、傷害,統統都幻化成煙,隨之逝去了。
甄嬛的淚是為了果郡王,為了終于為他報仇雪恨亡靈可安;
甄嬛的淚是為了皇上,為了曾以為一生一次的真心是好是壞終究錯付了;
甄嬛的淚也是為了自己,從十幾歲純粹天真的小姑娘,到如今滿心城府算計的熹貴妃,她一生愛過的兩個男人都去了。
青春年華都葬送在這座紫禁城里,而不管她愿不愿意,余生也只能繼續葬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