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2012年4月30日,寧靜的韶山里駛入一輛轎車。
隨后,車里的一行人進入[毛.澤.東]廣場。
為首的一人向毛主席銅像敬獻花籃,并鞠躬。
她就是毛主席的長女,李敏。
看著父親的銅像,李敏不由的流下了眼淚。
「您是不是我的親爸爸?」
1948年,十二歲的李敏在姨媽賀怡的建議下,懷著向往又略顯忐忑的心情,寫下了一封信,而收信人正是毛主席。
在信中,李敏用天真又稚嫩的語氣,問出了這個在心中埋藏已久的疑問。
在李敏的這十二年成長過程中,「父親」這一形象是極其模糊的。
自從記事起,李敏的身邊除了母親賀子珍外,還有兩個時常陪伴自己的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但是她沒有關于父親的記憶。
直到有一次在國際兒童醫院時,哥哥毛岸青指著禮堂里毛主席的照片告訴她,這是他們的父親。
李敏不敢相信,對于毛主席,她了解不多,但是她知道這是一位偉大的領袖,即便在蘇聯也受到很多人的敬仰。
李敏始終對于「毛主席是她的父親」的消息心存疑惑,所以,當姨媽建議她給毛主席寫一封信時,她決定親自尋找答案。
就這樣,一封滿懷期待的信被發往了北平。
與李敏期待又帶有忐忑的心情不同,收到女兒來信的毛主席的心情更顯復雜。
這是十二年來,他第一次收到女兒的信,對于毛主席,這是驚喜且讓人欣喜的事情。
但是作為一個父親,面對十二年間幾乎不曾見過面的女兒,毛主席的心底還有愧疚。
1936年冬,在陜北保安縣,李敏出生了。
賀子珍與毛主席兩人共育有六個孩子,但其余五個因為各種原因,先后夭折,所以毛主席對李敏是十分疼愛的。
《西京雜記》中有一篇《相如死渴》,里面有一句形容卓文君的句子——「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肌膚柔滑如脂」。
李敏的乳名「嬌嬌」,就取自「姣好」中「姣」字的諧音。
毛主席也親切地稱李敏為「嬌娃」。
從這里足以看出毛主席對這個女兒的喜愛。
可李敏出生的年代 ,正是國內革命事業以及抗戰極為艱難的時刻,為了更好地投入革命事業,四個月大的李敏被寄養在了陜北老鄉的家中,再後來,李敏被送進了在延安的保育院。
就這樣,李敏在保育院度過了三年沒有爸爸媽媽陪在身邊的日子。
直到1941年1月,四歲的李敏被送到了「負氣」離開,趕赴蘇聯的母親——賀子珍身邊。
此時的賀子珍剛剛經歷喪子之痛,小嬌嬌的到來,逐漸撫平了賀子珍失去幼子的傷痛,母女二人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長,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后,賀子珍母女以及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二人從莫斯科轉移到幾百公里外的伊萬諾沃市。
物資的匱乏讓生存變得十分艱難,好在憑著頑強的意志,幾人成功渡過難關。
意外卻接踵而至。
飽受戰禍折磨的李敏患了重病,醫生對此束手無策,差點讓她失去這個女兒。
幾次經歷與子女生離死別的賀子珍,將病重的小嬌嬌抱回了家,幸運的是,女兒的病情沒有惡化,在賀子珍的悉心照料下,小嬌嬌痊愈了。
但賀子珍卻由于長期戰亂以及環境影響,脾氣和身體本就不好的她,此時更是「每況愈下」,甚至最終被當成「瘋子」,強行送進了精神病院。
就這樣,異國他鄉的小嬌嬌,再次失去了母親的陪伴,進入了國際兒童醫院。
直到1947年,在王稼祥的周旋下,母女二人才再相見,隨后回國。
正是因為李敏這些艱難的經歷,讓毛主席對她又是心疼又是愧疚。
所以,面對女兒信中的疑問,毛主席當即寫了回信。
期望盡早為女兒解惑的毛主席,回信后還給李敏發了一份加急電報,在電報中,他親切地回復說:
「你是我的親生女兒,我是你的親生父親」。
「不要說你是[毛.澤.東]的女兒。」
毛主席曾經對著學生時期的李敏說過這樣一句話。
當然,這句話不是對女兒呵斥,而是毛主席對女兒們的殷切期盼,他希望女兒們能過普通人的生活,不搞特殊化。
于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當李敏和李訥進入北師大附中學習, 帶她們去報名的是毛主席的保健醫生王鶴濱。
當時學校給每個學生發放了一份學生注冊登記表,在毛主席的授意下,登記表上家長一欄,寫的不是「[毛.澤.東]」,而是「王鶴濱」。
因為毛主席擔心如果寫了自己的名字, 會讓學校有壓力,或者因為他的名字讓學校對兩個女兒搞特殊待遇。
毛主席一直很注意對于孩子們以及干部子女的教育。
1957年9月,毛主席在武漢東湖開會時,曾經談到干部子女的教育問題。
在他看來,越是干部的孩子,越不能嬌生慣養,反而要更加嚴格地教育,要讓他們經歷風雨,到大風大浪中去磨煉。
毛主席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在李敏的自述中曾提到,父親從來不將子女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也不允許子女憑著他的名義來尋方便。
在李敏的記憶中,毛主席是一位慈父。
作為父親,主席很體諒孩子們的心情。只要孩子合理的愿望,他都能夠滿足他們的愿望。
他同樣也是一個嚴父。
對于自己的孩子,毛主席從來不允許孩子們以他的名義謀取私利。即便對于自己十分疼愛的女兒,也沒有絲毫溺愛。
如此看來,這句「不要說你是[毛.澤.東]的女兒」,其實包含著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在于,主席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誰的附庸,他希望他們在成為[毛.澤.東]的兒女前,首先是他們自己。
第二層含義則是,主席不希望后輩們因為是[毛.澤.東]的孩子,而有什麼優越感,要把自己當作是千千萬萬普通民眾里的一員,不搞特殊化,不借勢謀私利。
這一點,李敏踐行得很好。
李敏在北京師大附中畢業后,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之后又在國防科委以及解放軍總政治部擔任過干部。
她一直把自己的身份「隱藏」得很好,讀書時,老師同學們都知道她是李敏,卻沒人知道她是毛嬌嬌;工作后,同事們也都知道她是解放軍干部,卻不知道她是[毛.澤.東]的女兒。
退休后的李敏依然深居簡出,生活簡樸,她和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一樣,精打細算地維持著四口之家的生活,買價格低廉的毛線、抽時間為孩子和自己織毛衣,衣著樸素,從來不趕時髦。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