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清玄在《以愛為燈》一書中寫道:「‘人生’是一個多麼巨大的課題,‘困境’又是如此無處不在。」
此言得之,人生的際遇哪會一帆風順,困境重重才是常態。
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寡,每個人都會遇到工作的壓力、人際的紛爭、健康的問題……這些困擾可能讓我們感到無助、沮喪甚至絕望,于千萬次徘徊在堅持與放棄的邊緣。
當你撐不下去時,不妨看看前人留下的這5句話,從歷久彌新的經世智慧中獲得指引和啟發。
前人用經驗告訴我們:即使遭遇寒天荒年這樣的惡劣環境,只要勤奮勞作就能自救,付諸行動便有希望。
天無絕人之路,只要你走,出路就在腳下。
遇到困境,如果只顧畏難發愁,怨天尤人,那問題不僅不能得到解決,反倒內耗了心智,亂了方寸。
有智慧的人,則不避不懼,千方百計地尋找方法,堅強果斷地采取行動,救自己于水火。
羅振宇講過一個「補窟窿」的故事。
深圳有位龍華哥,原是一家工廠的老闆,但因生意失敗,工廠沒了還負債200多萬元。
人生一下子陷入了谷底,但龍華哥沒有成日悲悲戚戚,而是選擇先找小事情做。
他帶著一些皮革貼,滿大街為車座有破洞的電動車補洞,補好后再附上一張收款二維碼:「車座已補好,掃碼支付,金額您隨意。
」
奔波一天,他收到了562元,刨去成本55元,竟掙到500多元。
就這樣,龍華哥用積極的行動為自己造了一份生機,重啟了自己的人生。
來源:視覺中國
諾曼·文森特·皮爾在《困難——生命的磨刀石》中這樣寫道:
「逆境要麼使人變得更加偉大,要麼使人變得非常渺小。困難從來不會讓人保持原樣。」
深以為然,困境本身并不塑造人生,真正能夠讓人成長的,是你面對困境時的態度。
肯努力,勤務實,是戰勝困難的最好方法。
任何困難都能被克服,而解決問題的過程里就蘊藏著成功的契機。
一位朋友跟我抱怨她的同事,平常工作時摸魚偷閑、偷奸耍滑,但每次匯報工作又巧于表現,牢牢抓住了領導的心。
朋友惱火,甚覺不公平,憑什麼自己加班加點地埋頭苦干,卻不及同事能說會道更貼金。
越看不慣對方,越內心失衡。
她問我,該怎麼向領導揭發同事?
我回道:「你只顧著討厭她的不良風氣,卻看不到自己所欠缺的。」
朋友豁然開朗,不僅反思了自身,還認真學習起同事的匯報技巧。
這讓原本就兢兢業業的她也錦上添花,很快就被領導賞識。
凡事只看見別人的缺點,向外歸因,無疑是把自己關進無知的囚籠。
而一旦困于局限不覺知,又怎能獲得真正的智慧?
來源:視覺中國
一遇到事情,很多人往往慣于向外找借口,抱怨、責怪他人。
卻不知,一個人看不慣的人和事,皆投射出自身認知的匱乏。
做人最明智的,是懂得我們能解決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問題。
《智慧奧秘》一書中寫道:「你是任何發生在你自己身上事情的原因,而世界只是一面鏡子。」
從自己心中打開格局,常思己過,不論人非,你會發現人生也變得順遂起來。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鷹和蝸牛能到達金字塔頂端。
毫無疑問,鷹善飛,輕而易舉就能到達金字塔頂。
而蝸牛背負厚重的殼,行動緩慢,為什麼可以攀登上金字塔?
原因在于,盡管蝸牛爬得很慢,但它每天一點一點地往上爬,通過持續不斷的堅持,也能夠到達金字塔的頂端。
一個人反應慢、做事慢,都不用怕,只要找準方向堅持不懈,再慢也是向前進步。
人,不怕走得慢,就怕原地站,你站一站的功夫,就落后別人很多了。
來源:視覺中國
的確,人生這條路很長,不能因為遭遇到挫折和困難,就被牽絆住腳步。
原地停止,無異于半途而廢。
倒不如勇敢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振作疲憊的精神,繼續前行。
學會緩慢而有進,在適應每一回起伏、正視每一個挫折的過程中,你終會等到時來運轉的驚喜。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在慢中堅持,持之以恒才是人生最快的步伐。
漫畫大師豐子愷曾說:「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成年人理當明白,你的心界決定你的世界。
心胸狹隘者,易凡事記掛在心,斤斤計較意難平,看不開也放不下則多煩惱;
目光短淺者,只顧眼前,卻失去沃野千里;
而心量寬廣之人,胸懷似海,可容世間萬物。
公元824年,大唐詩人劉禹錫被貶為和州通判。
和州知縣見他是被貶而來,便故作刁難,沒有安排官舍,而是將他安置在城南,面江而居。
劉禹錫隨遇而安,并寫下一副對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知縣知道后,甚為惱火,于是下令將他的住所調到了城北門,面積減少一半。
劉禹錫不計較,安心住下,讀書作詩,再寫下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和州心在京。
知縣氣急敗壞,又將其隨意打發到城中的一間斗室,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
面對知縣一而再再而三的羞辱,劉禹錫不為所困,雖身處斗室,但滿腔豁達,苦中尋樂,寫出千古名文《陋室銘》,成就詩意人生。
來源:視覺中國
人生苦短,苦樂無常,不妨謹記這句話:「鞋小了腳要受苦,心小了人要受罪。」
打開心門,才能解開困境。心大有量容萬事,豁達樂觀少煩惱。
知乎上有人提問:「如何把握‘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下去’和‘此路不通,換條路’之間的平衡?」
有個高贊回答:「何苦一條道走到黑,撞死在南墻上,連回頭的機會都沒有。」
人生之路,兜兜轉轉,絕不僅僅只有一條。
如果在一條路上走到了頭,那就停下來,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走錯了方向,及時糾正,為時不晚。
正如前人所說:「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有路通長安。」
人生的道路,不論是一馬平川的陽關大道,還是九曲十八彎的羊腸小徑,都是為了通往最終的目標。
很多時候不必過于執著,你以為誤入歧路或陷入絕境時,新的出路可能就在轉念間。
有兩個工作不如意的年輕人,一起去求拜禪師開示,問是否該辭掉工作。
禪師微微一笑:「不過是一碗飯。」
兩人若有所悟,回去后,一人辭職回老家種田,另一人留下繼續工作。
十年后,種田的年輕人成了農業專家;留在公司的年輕人也已晉升成為經理。
來源:視覺中國
人生是充滿變化的,人也是有很多選擇的,沒必要拘泥于一種。
一條路不通時,就換一條路再走,直到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凡事懂得運用變通思維,隨時而變,順勢而為,才是智慧之舉。
比切·斯托夫人曾說過:
「如果你陷入艱難的境地,一切都同你作對,你似乎再也撐不下一分鐘,千萬不可放棄,因為那正是時勢扭轉的關鍵時刻與境地。」
人生本是一場自我完善的修行,困難與挫折都是磨煉。
既然艱難時刻無以回避,那就取之用之,塑造出新一部絕處逢生的杰作。
當你從前人的話中悟得生活之道,就能從困境中獲取樂趣和價值。
愿你,回頭看時,輕舟已過萬重山;朝前走著,前路漫漫亦燦燦。
作者:知錦。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